第一百四十九章 遼東戰區善後方略(下)

崇禎六年七月十七日,錦州

在一場既短促也不甚激烈的戰鬥之後,這座大明遼西防線的核心要塞城市,便再一次更換了主人。

——跟遼地的其余城市一樣,在清兵大舉入關之後,錦州城的防禦力量也變得十分空虛。畢竟這座城市正卡在女真八旗的遼東故地和新征服的中原疆土之間,乃是從北京到盛京的必經之路。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考慮,皇太極也不會允許以祖家和吳家為首的遼西關寧軍,在歸順大清之後繼續控制這條咽喉要道。

否則的話,只要關寧軍一旦豎起旗子作亂,那麽關內戰場上的八旗兵就會無路可歸了。

如果女真八旗能夠擠得出多余的兵力,相信一定會在錦州部署一個重兵集團,以防萬一。

無奈皇太極手下最可靠的八旗精兵,總共也就是那麽五六萬人,全部投入中原戰場都還嫌少,哪裏還能浪費在沒有戰事的錦州一帶?於是,捉襟見肘的清廷,只能選擇反其道而行之,命令關寧軍悉數入關,不得在錦州留駐兵力,以防其在某一天突然舉兵盤踞遼西走廊作亂,截斷女真八旗的後路。

而關寧軍諸將對此也是欣然應允,在中原攻略取得巨大進展之後,就陸續把原本跟得緊的將官士卒都帶去了南方。畢竟眼下北地苦寒,災荒不斷,百姓的生計異常艱難,對於他們而言,南方中原的花花世界顯然更有吸引力。再接下來,隨著關寧軍在中原逐漸站穩腳跟,為了緩和清廷的猜忌,遼西將門也有意識地陸續把錦州、寧遠一帶的田莊脫手轉售,然後將他們的族人遷入中原,協助他們鞏固新的領地。

——在這個講究宗族的時代,絕大多數的上位者都在潛意識裏認為,還是自家親戚用起來比較放心。

今年二十一歲的前大明遊擊將軍,大清周王世子吳三桂,就是來錦州組織遠房族人內遷之時被俘的。

由於一些組織和協調上的問題,直到盛京的戰鬥已經爆發了接近半天之後,盟軍才發動了對錦州的攻略,但由於路程的緣故,錦州的官府並沒有收到任何預警信息——武俠小說裏的飛鴿傳書,畢竟只是傳說而已,現實中沒有哪個王朝敢大規模使用這麽“先進”的通訊手段。至於烽火台麽……直到一年之前,盛京和錦州還分屬兩國,之後又一齊成了大清帝國遠離戰火的後方,怎麽可能還會保持這樣高的偵察力度?

當成百上千的福寧軍士兵,通過【隨意門】直接出現在錦州城內的時候,這座曾經的大明邊防重鎮幾乎沒有任何軍隊可以進行抵抗,比盛京和遼陽還要更加空虛得多——為了表示對清廷的誠意,還有對錦州老窩真的是毫無留戀,關寧軍從遼西撤退得異常徹底,所謂的“關寧鐵騎”此時連一兵一卒都沒留下。而清廷也只在城裏駐紮了二十多個滿人大爺,同樣是以老弱病殘為主,真正能打的壯丁都到中原發財去了。

結果,在輕易幹掉了少數幾個沒長眼睛的衙門差役,還有若幹名狗仗人勢的包衣奴才之後,金求德參謀長親自率領的五千福寧軍,就幾乎是兵不血刃地接管了全城,整個過程只殺了不到二十個人。唯有在錦州城的驛站,福寧軍的小股突襲部隊,才遭到了警覺性很高的吳三桂小將軍及其貼身衛隊的激烈抵抗。但這並沒有什麽用處,當為首的吳三桂被人用漁網纏住按倒之後,剩下的吳家親兵也只好丟下兵器投降了。

事實上,一直到被人打翻在地、淪為俘虜的時候,吳三桂都還沒弄清楚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麽事——由於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福寧軍官兵尚未換裝,依舊穿著明朝官軍的袍服,而倒戈的關寧軍同樣也還沒換成八旗兵的號衣,於是就讓吳三桂等人產生了極大的誤解,以為這是一場明末常見的兵變或叛亂。

直到金求德、賀定遠等幾位曾經出身遼東的福寧軍將領,洋洋得意地前來查看俘虜的時候,吳三桂才愕然得知了這場襲擊的真相,頓時仿佛感覺頭腦“嗡”地炸開,所有的常識和觀念都在一瞬間崩壞了。

……

錦州總兵衙門的後院庫房裏,依然有些鼻青臉腫的吳三桂,正目光呆滯地閱讀著一份油墨未幹的檄文:

“……奉華盟總部及華盟東亞共和國令,我華盟東亞戰區即日發兵進剿女真韃匪。此番我軍雲集天下四海之勁旅,為解救蒼生於苦海而來,黎民百姓俱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勿要行螳臂當車之舉。女真匪類死期將至,自虜首黃台吉以降,唯有束手歸順一途耳。否則大兵一至,萬事難料。言之切切,還望珍視。華盟東亞戰區司令部總司令黃石”

看著這篇霸氣飛揚,視女真鐵騎如無物的檄文,青年吳三桂的腦海中一時間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