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陵歌舞何時休?(四)

相比於社會總資金的數量,市場上的商品總數永遠是短缺的。

這一鐵律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表現得尤為明顯——隨著聯盟國家的瓦解和社會秩序的崩潰,前蘇聯幾十年辛苦建設積累下來的巨額財富,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因為當危機到來的時刻,蘇聯人民本能地把所有的錢投入零售市場掃貨囤積,對於這樣龐大而密集的瞬間資金流,任何國家的零售市場都是不可能承受得起,唯一的結果就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飆升,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商品則大面積貶值。

即使換成美國,也同樣承受不了這樣的劇變——就算當時美元依然是世界貨幣,但假如數以十萬億計算的美元湧出股市、基金、銀行這些“貨幣蓄水池”,一股腦兒地奔向零售市場,那麽整個地球的世界市場秩序也會瞬間玩崩:因為全球所有國家加起來,也沒法在短時間內提供價值那麽多貨幣的日常商品!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當政者有沒有瘋狂開動印鈔機,令人精神崩潰的惡性通貨膨脹都不可避免。

光是恐慌情緒從股市、基金、銀行等各個“貨幣蓄水池”逼出來的巨額現金,就足以讓市場完蛋了!

同理,在明末的中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從而給搖搖欲墜的大明帝國補上了致命一擊。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為了達到家業千秋萬代的目的,實行了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戰略。他不但在皇宮象征性的開辟了農田,還多次帶著太子去視察農村,告訴他們這就是整個大明帝國的根基。

圍繞著農業的運轉,朱元璋設計了一系列制度,將全中國打造成了一個超級大農村。

明朝整個文官系統都圍繞著農業展開。他們清理戶口,丈量土地,形成了龐大的數據網絡,作為收取農業賦稅的依據。在農村中,每一定數量的戶口就會選出糧長,他們的任務是負責收糧。收上了糧食之後,每個地方的倉庫都有專門的大使(保管專員)。把糧食運到京城和邊境的任務,也有專門的漕運兵和指定的某部分農民來完成。各級政府都有戶口的數據档案。國土上的人根據各自的職業有相應的戶籍,軍籍和民籍不能混淆。農民只能守在自己的戶籍地址上,不能隨意移動,一切都有嚴密的規定。

為了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明朝初期保留了一支百萬之眾的龐大軍隊,但當時極度凋敝的國家財政,是養不起這麽多軍隊的。朱元璋依然采用了非常農村化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屯田制度規定,每個衛所(軍區)都有自己的土地,士兵們中的三成壯丁用來守城打仗,七成的人手用來耕田,自己養活自己。

大明朝廷當時直接給官吏發大米和布匹。因為老百姓交稅交的就是米和棉花等農產品。關於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朱元璋也有一套辦法——明朝的老百姓除了繳納大米、棉花等稅外,還要替政府無償出力。所謂賦役制度中,賦是指賦稅,役是指徭役,也就是空出一段時間給政府免費當勞力,比如修路、修水利等等。總之,農民忙時種田交稅、閑時給政府搞基建,官府收糧交公,軍隊耕田打仗,手工業者大部分集中在京城裏的皇家工廠打工。無論稅收還是工資,發的都是大米、布匹。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沒有任何變化發展的內部需求。這樣一個超級穩定的靜態體系,幾乎就像木乃伊一樣,理論上可以做到千年不腐。朱元璋顯然得意於自己的駐顏有術。熟悉歷史的人或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這就是漢朝的經濟制度。

但別忘了,漢朝的制度是為公元前的中國量身打造,到明朝已經過了一千五百年。二三十年前你拿著大哥大,那是人人羨慕的時髦富豪;現在還拿著大哥大出去招搖,就是人人嘲笑的老古董了。

以糧食和布匹為本位貨幣,在和平時代是非常不劃算的——糧食會黴變,儲藏起來每年都要大量損耗。而且大宗糧食運輸起來也很沉重,從國內某地調撥到另一地的代價十分驚人。更要命的是,洪武年間,朝廷收入的糧食部分為兩千九百四十萬石,弘治年間為兩千七百余萬石,萬歷年間為兩千八百多萬石。現代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了五十倍,明朝的財稅居然兩百年不動搖。朱元璋的木乃伊真是千年不腐。在總收入不變的情況下,皇族俸祿、官員貪汙等各項開銷卻逐漸增長,最終讓財政陷入破產。

因此,到了明朝中後期,這套有些類似蘇聯戰時經濟的古董財政體系,變得越來越不堪重負,最後終於垮掉了。對此,明朝的有識之士把目光投向白銀:如果把稅收改為白銀,農民交起來方便,運起來也方便。囤積白銀既不會發黴腐爛,也不會被蟲吃,無所謂損耗,而且白銀運輸起來也比運輸大米方便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