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十四)(第2/5頁)

然後,這場引爆了滔天大亂的變故,就在大海對面的明國悄然出現了。

——大明帝國自弘治朝以來,所有的銅制錢都規定為銅七鉛三,銅幣當重一錢。萬歷朝改定為銅六鉛四,每枚銅幣重一錢二分。但是自從天啟朝“眾正盈朝”以來,貪得無厭的東林黨偽君子把持了南京鑄幣司,從此以後生產的銅錢就一年不如一年,到天啟二年,南京鑄造的銅錢已經下降到了銅三鉛七,重八分。到天啟三年(1623年),南京新出爐的一批銅錢竟然已經是銅一鉛九,重量也破天荒地降低到了四分一枚。

這樣質量低劣的銅錢,自然在中國民間引發了廣泛的抵制風潮,弄得朝廷官員焦頭爛額。隨後在不知哪個聰明人的指點下,大明朝廷采取了“禍水外引”的計謀——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把這些質量低劣的破銅錢統統傾銷到日本:這是一項極有油水的暴利生意,通常來說,一吊大明的劣等銅錢大約可以在日本換到二兩的銀子,然後再倒騰成日本盛產的銅錠運回來,這些日本銅就能產出至少五吊的劣等銅錢。即使刨去了航海的費用、日本商人的中轉和行賄日本地方官員所需,這換錢的利潤最起碼還是在百分之百以上。

於是,大明的東林黨政府成功甩掉了一個火藥桶,各個彈冠相慶,各路承銷商也賺得腰包鼓鼓,甚至為了組織貨源,開始自行鑄造假錢。但日本方面卻承受了極為恐怖的損失,很快就發展到了已經不能坐視的程度:日本列島的銅礦再多,也經不起大明朝廷和各路假錢制造商如此這般沒黑沒白地造啊!

至此,德川幕府中的一部分有識之士,終於看出了自行鑄錢的重要意義,推動幕府從寬永初年開始鑄造自己的銅錢“寬永通寶”和金、銀幣,計劃以此來驅逐日本市場上的西班牙銀幣和大明銅錢。

但問題是,這一意義重大的貨幣自主化政策,不知為什麽居然執行得非常不順利。雖然德川幕府從一開始知道,有能力進口或偽造銅錢的商人都不會是小家夥,所在開始進行貨幣兌換前就對各大商家進行了有力的警告。可即使是在最嚴厲的武力威脅之下,明國的劣錢還是源源不斷地湧入日本市場,反倒是幕府投放市場的寬永通寶,很快就都沒了影,讓幕府的兌換壓力一直不能解除,財政損失更是巨大。

無奈之下,德川幕府只好一邊繼續堅持這種天天虧損的兌換工作,一邊開始在國內搜捕可疑份子,希望杜絕劣錢生產和進口的源頭,最後終於注意到了長州藩——原來這一切都是毛利家這個日奸搞的鬼!

憤怒的德川幕府立刻對長州藩發出了最嚴厲警告,但長州藩的毛利家依然置若罔聞,繼續從明國弄來大批劣錢,然後轉賣到日本內地,從中牟取驚人的暴利——所有人都知道,只要長州藩這個洞不被日本幕府堵住,劣幣自然會驅逐良幣。幕府的貨幣改革就變成了給長州藩送錢輸血:這樣的事情怎麽能忍?

就這樣,長州和幕府之間的關系很快變得劍拔弩張,以前幕府規定各藩的藩主每兩年就要去江戶一趟當人質,住上幾個月甚至一年,但那一年的毛利秀就(長州藩第一代藩主,關原合戰西軍總大將毛利輝元的兒子)非但沒有來江戶報道,還在長州邊境大型土木,修築了一系列炮台和堡壘,明顯有起兵作亂之意。

於是,為了維護幕府的威信,也為了獲得自己的武功,年少氣盛的德川家光於寬永三年(1627年)二月毅然頒布了“征長令”,一口氣動員了約六萬幕府軍,又號令其余諸侯出兵助戰,向長州藩發起西征。

然後,德川幕府的噩夢終於開始了:

長州藩在大明軍官指導下建設的邊境堡壘,十分有效地拖住從幾個方向來的幕府和日本諸侯大軍。面對無休止的猛烈炮擊和仿佛堅不可摧的棱堡,以弓箭、竹槍和武士刀為主要裝備的幕府軍主力經過一個月的苦戰,仍然止步於長州藩邊境,對那些奇怪的堡壘一籌莫展,只能寄希望於靠長期圍困將其攻陷。

而與此同時,毛利家的精銳新軍和明國援軍,卻作為機動部隊,依靠海路不斷襲擊日本西南各藩,通過武力和炮彈“勸說”它們退出幕府軍陣營……在成功擊敗了這些原本就戰鬥意志不堅的“外樣”大名之後,旗開得勝的毛利家隨即集中全部主力,在四月初八與德川家光親自率領的幕府軍展開決戰。

然後,德川家光品嘗到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失敗的滋味。

——長州軍方面是以三千近代軍隊為核心、近萬名因為保家衛國而士氣高昂的本地農民;幕府軍方面則是五萬多關東來的農民、還有數千穿著盔甲的“劍術大師”,並且他們已經頓兵堅城之下兩個月了。如此對比之下,戰鬥的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在野戰炮的轟擊下,德川幕府的大軍迅速崩潰。雖然面對著鋪天蓋地的炮火,一部分旗本武士還在繼續沖鋒,企圖跟敵人展開肉搏戰,以抵消長州軍的遠程火力優勢。但當長州新軍和明朝援軍使用了恐怖的鏈彈和霰彈後,幕府旗本也開始潰逃了,最後紛紛被火銃打成了漏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