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六)

第六個瞬間:不可思議的救星

崇禎四年十一月,遼東半島,旅順

旅順,元稱“獅子口”,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馬雲率部從山東乘船跨海鎮守遼東,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由此將獅子口改名旅順口,在明初就是登州海運軍需的接收點之一,後來在金州建衛之後又在旅順設金州衛中左千戶所。旅順南城建於永樂十年,由徐剛包築,周圍一裏三百步,城壕深一丈二尺,闊兩丈五尺,這座周長僅一裏多的小城坐落在後世軍港旁邊,離岸不過兩百步,西側一裏外便是西關山,也就是後世的白玉山,在清末由李鴻章一句“既有黃金,當有白玉”,而更名為白玉山。至於旅順北城,則已毀於戰火。

此地與登州一南一北控扼渤海,旅順周圍群山環繞,由老鐵山延伸出的老虎尾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波提,僅有旅順口一條水道通往港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該地成為後世的著名軍港,清末的北洋水師便以此作為母港,在黃金山等地修建對海炮台,並在北面周圍山頭建立了對陸地的堅固防線。不過家天下的滿清坐擁如此優良的防禦優勢,仍然頂不住日軍攻擊,在甲午戰爭中輕易淪於日軍之手,後來日俄又在此地大戰,滿清淡定的宣布中立,所謂的日本軍神乃木希典在此大展自殺性戰術的雄風,以血腥攻防震驚世界。

不過在明末這個時候,火炮精度和威力都不足以從山頭控制附近平野,所以南城旁邊的西官山、黃金山和老虎尾都未設防,除了巍然屹立的旅順南城,或者說旅順城之外,只有一些屯戶的窩棚散落其中。

在過去的天啟年間,由遼東逃民組成的東江鎮,以此為據點與南犯的建奴連番血戰,曾經一點點把戰局扳了過來,幾乎是只差一點就能看到勝利的曙光……可惜自從毛文龍大帥被殺,一切又都成了泡影。

呼嘯的寒風掠過渾濁的海浪,面容枯槁的東江鎮軍民摸著癟癟的肚皮,麻木地蜷縮在漏風的窩棚裏。

在崇禎二年的時候,為了徹底瓦解東江鎮的戰鬥力,讓皇太極率領在八旗精兵揮師入北京的時候,遼東腹地能夠安穩無憂,得以一舉實現滅亡明朝的宏圖偉業,薊遼督師袁崇煥曾經嚴令渤海各港口和朝鮮國,不得發一舟一船往東江。不得售一米一魚與東江。面對袁督師的一再嚴令,各州府頓時如臨大敵,所有違禁下海的船只都會被收繳全部貨物,敢於運輸糧食和布匹給東江鎮的商人都會被投入大牢。

很快,可怕的大饑荒迅速在整個東江鎮蔓延,成千上萬的軍民相繼餓死……雖然在斬殺了毛文龍之後,袁崇煥為了防止弄得太過分,激起朝野上下對他的攻訐,無法繼續掩護皇太極入關滅明,又下令恢復了對東江鎮的糧食供給。但僅僅幾個月之後,八旗勁旅就破關蹂躪京畿,大肆劫掠北京四周各府縣。各路勤王軍被擊潰之後,又淪為盜匪到處肆虐,就連關寧軍也一度叛變,從而把河北各地折騰成了一個亂兵橫行的大煉獄。更別提建奴去了又來,再次攻破宣大、山西一線,沿途制造出無數饑民、潰兵和流寇,一直折騰到崇禎三年才算暫且消停……在後方這樣一團亂麻的情況下,朝廷哪裏還能向東江鎮撥發多少糧食呢?

於是,即使在毛文龍死後,東江鎮還是陸陸續續不斷有人餓死,糧食始終十分匱乏。

除此之外,在毛文龍死後,由朝廷任命空降下來的新任東江總兵黃龍,在東江鎮無法彈壓住毛文龍舊部,反倒搞得天怒人怨,東江鎮的內訌很快變得愈演愈烈,陳繼盛等一系列著名將領相繼被殺。

到了崇禎四年的時候,就連東江總兵行轅駐地皮島的士兵,都因為黃龍的苛待——驅使饑寒交迫的他們去挖掘人參轉售牟利,而發生了規模浩大的兵變,雖然這場兵變很快因為朝廷糧餉的到來和兵變發起人的內訌,而自動平息了,但倒黴的黃龍也在兵變之中被綁架,並且讓亂兵割了鼻子和耳朵……結果即使是在皮島兵變平息之後,成為“面殘”的黃龍總兵也實在不敢繼續待在皮島,而是火速把行轅搬到了旅順。

但不管怎麽樣,對於大部分沒餓死也沒死於內訌的東江鎮軍民來說,崇禎三年還是半饑半飽地湊合著過去了,崇禎四年上半年也還能將就,可到了崇禎四年下半年,規模驚人的大淩河之戰爆發,吸引了北京方面的全部注意力。由於本位面建奴對京畿的破壞力遠較歷史同期為甚,北京朝廷的財力物力更加困窘,只能把僅有的一點兒資源統統向遼西戰場傾斜……如此一來,東江鎮就成了後娘養的,再次陷入斷糧危機!

——崇禎四年的東江鎮,雖然已經不如天啟七年、崇禎元年毛文龍大帥還在世之時的盛況,但依然還有三萬左右的兵員,分布在覺華、鎮江、橫山、金州、蛇浦、色利島、章子留島、城島,鹿島、長山島、小長山島、王家島,彌串堡等上百個城堡、城池、港口和島嶼。此外還有島上的遼民、官兵親眷,以及逃難過來的遼民,再加上設置在朝鮮境內的鐵山“難民營”,全軍鎮轄下的遼民總數不下二三十萬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