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直搗黃龍猶未足

冬日的朝陽,刺透了彌漫的晨霧,灑落在猶如蒼龍般雄偉的燕山之上。

廣袤的山野之間白雪皚皚,各種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此時都還躺在積雪的懷抱中酣睡。

雖然冬天的山脈一片蕭索、鳥獸絕跡,但散落其間的奇巖異石、巍峨屹立的懸崖峭壁,依舊保持著威風凜凜的姿態。而山崖之間幾株怒放的梅花樹,更是給這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增添了一抹鮮亮的色彩。

浮空城堡“第三新東京”的大廳裏,剛剛醒來不久的嶽飛一邊打著哈欠,一邊端著早餐在寬敞明亮的密封玻璃窗旁邊坐下,略帶好奇地俯瞰著腳下蜿蜒聳立的燕山——這片自從唐末五代契丹崛起以來,已有足足二百年未見漢家旗幟,讓中原百姓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華夏故土!

從先秦時代開始,燕山就是分割了草原與漢地的天然邊界線,也是華夏文明與遊牧蠻族的鬥爭前沿。自從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來,整整將近二百年間,中原的漢家志士一直念念不忘地要重新奪回這座中原的北大門,遠的如周世宗、宋太宗的歷次伐遼,近的如宋徽宗在五年前的“宣和北伐”,猶如執念般地一而再、再而三舉兵北上……然而結果卻是屢屢受挫,乃至於大敗虧輸,一敗塗地。

事實上,嶽飛和韓世忠也都參加過五年前的那兩次北伐,但最多只是在燕京的郊外,遙遙眺望過這道拱衛華夏北方邊境上千年的燕山天塹,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還能翻過燕山,向著更遙遠的北方大步挺進!

而且還是在雪花紛飛、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

想到這裏,嶽飛忍不住微微哆嗦了一下,又下意識地把身上的羽絨服裹得更緊了一些。

——哆啦A夢臨時趕造的這座浮空城“第三新東京”雖然外形壯觀華麗,雄壯大氣,宛如天上宮闕,但內裏卻是個粗制濫造的樣子貨(以未來世界的標準),既沒有電力和自來水供應,更沒有中央暖氣系統。在汴梁一帶飛行的時候,就已是冷得夠嗆。等到了天寒地凍的燕雲十六州,被寒冬臘月的朔風一吹,更是當真有如冰窖一般,那寒意是跟針紮似的“颼颼颼”往骨頭裏鉆,任憑眾人把火盆生得再旺也是無用。

對此,郭京等人倒也不是沒有準備,之前在汴梁和相州的時候,就想要搜集一批棉衣和棉被,以備北上之時禦寒所用……然後卻驚訝地發現,在宋朝這會兒,棉布還沒有被普及!老百姓居然在穿紙衣服!

——在北宋時期,由於棉花產量甚少,棉布難得一見,絲綢又價格昂貴,故而貧窮人家常用紙來做衣冠。王禹的《道服》詩中就有雲:“楮冠布褐皂紗巾。”(楮是當時造紙的主要原材料,故稱楮冠。)“幸有藜烹粥,何慚紙為襦。”等等。此外還有紙帳、紙被之類。故有“宋人穿紙,元人穿棉”之說……

至於棉花種植和棉布紡織的大規模普及,則是要等到明清兩朝——具體來說,就是元代黃道婆跑到海南島上,向當地黎族人偷學來紡織棉花的技術,並且帶回江南老家進行推廣之後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的唐宋時期,種植棉花的地區僅僅局限於新疆、雲南、廣東、廣西、福建那些偏遠的蠻荒之地,一直要到南宋末年或元朝初年,棉花的種植才在長江下遊和陜西等地逐漸傳播開來。

事實上,棉花的種植並不算非常麻煩,但真正阻擋了棉花普及的問題,是它的脫籽工序——因為棉籽生於棉桃內部,數量又多,纏在棉絮之上,憑著手工剝起來簡直像是做噩夢。直到黎族人發明了新式的剝棉花工具,解決了這一難關,棉布在中國民間的普及才成為可能。

所以,在北宋末年這會兒,棉布還在被中原人稱為“白疊布”,是一種比絲綢還要稀罕的奢侈品,根本沒有在民間普及開來。想要在短時間內,給一支軍隊裝備上全套的棉衣和棉被,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棉衣未能大規模普及之前,除了那種看著就寒磣的紙衣之外,古代中國人一直在用麻布作為主要衣料。雖然麻布也有粗細,給人穿的麻布不可能像麻袋那麽粗糙,但若是比起棉花來,不論是保暖還是舒服,都要差得很遠。如果當真讓人穿著一身麻衣在寒冬臘月裏闖滿洲……那多半是要凍死的!

古代的中國農民之所以有“貓冬”的習俗,就是因為在這樣嚴寒的時節裏,若是沒有很好的禦寒衣物,根本沒有誰敢長時間地在野外晃悠,只能乖乖的呆在房屋裏烤火,等待冬日的結束。

虧得郭京這個護國真人的面子夠大,總算是發動各家豪門權貴,設法征集到了一批皮衣和毛氈,但攤到八百將士身上,數量還是略嫌不足……於是,哆啦A夢只得又讓野比大雄回到家裏,和他媽媽一起拿著剛剛典當財物得來的日元鈔票,去舊貨市場買了不少舊棉被和二手羽絨服,這才算是補上了冬衣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