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節 空天花盛開(第2/2頁)

林默看了下左手的腕表,解除時間比預計的提前了約十多分鐘。

金系巨龍失陷在朗基努斯之槍裏後,分體演化出來的腕表也只能是一只依靠預設演化構裝運作的腕表,時間顯示倒也依舊精確。

“我們走!早點回去!爭取日落前到達衢州基地。”

曹嶽陽拍了拍屁股,從水泥地上站了起來,成都的天氣一點兒也不比聞名全國的“四大火爐”遜色,特別是避無可避,連棵樹都沒有的成飛集團機場。

飛行員們為了隨時等候著禁空令解除,因此拒絕了去舒適的空調房享受冷氣和飲料。

“走吧,我都點兒睡著了!”陳軍中校活動了一下,也跟著站起身。

三人在地勤人員的協助下,各自鉆進了殲-10B戰鬥機,幾乎在同時,機尾處AL-31FN噴發出轟鳴聲,大量的空氣從駕駛艙下方的DSI進氣道卷入引擎,然後迅速轉化成高溫膨脹氣流。

應用於殲-10上的國產WS-10發動機遠不如應用在殲-14和殲-20上的WS-15X更為成熟可靠,因此林默他們領到的依舊是采用俄制AL-31FN引擎的版本。

運-8運輸機四發引擎也隨後發動了起來,熱機了一會兒,率先滑向跑道,在開始滑行沖刺的時候,三架殲-10B戰鬥機也開始相繼動了起來。

三架戰鬥機的駕駛者都是國內頂尖的戰鬥機飛行員佼佼者,標準的飛行員培訓模式使他們很容易找到默契,三架戰鬥機僅僅擺出一個三角攻擊陣形,幾乎同時沖上了跑道,並且是保持著陣形脫離了地面。

殲-10的B型在氣動力上比A型更有稍稍改進,最明顯的是在進氣道上,采用DSI“蚌式”進氣道後,去除了進氣口和機身的間隙部分,可以使戰鬥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更小。

“現在我們開始護航!長機是老曹,左翼小林,右翼老陳,巡航速度550公裏,保持高度8500米!”

三角攻擊陣形的前鋒,曹嶽陽上校的聲音傳遞在身後兩架戰鬥機的耳機內。

“小林收到!”

“我老陳也收到!”

這只是為了照顧運輸機的一個互相提醒,三機編隊事實上不需要有任何變化,至於飛行代號什麽的,以姓為代號反而更加隱秘一些。

殲-10B戰鬥機可以最大達到2馬赫時速,不過要考慮到體形笨拙,速度較慢的運-8運輸機,他們也只能保持著這麽低的速度和高度,保持一定距離,吊在運-8的側後方護航。

三架戰鬥機的機翼下盡管空空如也,可是機腹處的23毫米口徑航炮內卻是填滿了一個基數的彈鏈以防萬一。

一架運輸機和三架戰鬥機組成的標準機群此刻所使用的航線是中國腹地的內陸航道。

中國不像是既沒縱深,也沒有什麽像樣戰略防禦力量的日本,中國本土的防空力量在世界上也屬於首屈一指,即使遇到點突發情況,也沒那麽容易上演一場成都HOT。

任何偷襲者想要從國內頂尖飛行員所駕馭的三架戰鬥機面前全身而退,可能性幾近於無。

雖然是第三代半戰鬥機的設計,可是殲-10B航電系統、雷達和機載設備卻是按照第四代標準研制的,特別是架構和性能指標更是參考了F-22的“寶石柱”標準。

對於靜不穩定型戰鬥機來說,為了保持住戰鬥機的可靠操作性,需要無時無刻的自動細微調整著氣動力控制面,這種復雜的操作光靠人類操作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研發靜不穩定型戰鬥機,首先就得先研發電傳飛行控制技術,將復雜的協調控制交給機載計算機處理,而在殲-10B戰鬥機上這種飛行控制能力表現出來的性能非常完美。

雖然現在駕馭慣了“紅鷹”和“妖孽”,可是林默再次摸上殲-10戰鬥機時,上手依舊沒有絲毫陌生感,反而充滿了十分貼合操作習慣的熟悉感。

通過操縱杆的細微反饋,可以感覺到B型的操控比A型更加得心應手,甚至隱約能夠體驗到自己原來那架殲-10A的那種感覺。

這種體驗非常奇妙,林默仿佛又在駕駛著當初花了不少力氣改裝過的殲-10A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