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節 機動雜貨鋪子開張大吉(第2/2頁)

殲-20的駕駛艙操作控制更加精簡,兩塊拼接的觸摸主屏幕實現按鍵,並采用光傳操作系統,以光纖代替電線線路,不僅強度更牢,不易受幹擾,而且小巧節省空間和重量。

林默的正版“妖孽”圖紙上正是采用了光傳操作系統,可以承載更大量的數據。

而且未來的可擴充性能可以得到極大提升,這也是林默對現有技術無法一次性完成圖紙的妥協方式,畢竟這只是一個夢想機型。

透過黃金鍍膜座艙蓋,林默看到地面的一切迅速縮小,因為采用一樣的發動機,升空能力殲-20和殲-14,基本上區別不大,但主翼面積還要大上6.76平方米,在巡航音速和最大音速都相對提升9%-13%。

氣動力布局影響對於機體性能的巨大,這也是林默拜在611所原設計專家嚴國強教授門下,努力學習氣動力設計的理由所在。

而美國F-22及F-35戰鬥機則是側重於發動機動力,以強勁的動力彌補氣動力設計不足的缺陷,相比起氣動力布局研究,中國在此方面更勝一籌,通過氣動力設計來彌補發動機的短板。

中美兩國就像是華山劍派,氣宗的發動機為主,劍宗的氣動力為主,想要內外兼修,還得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殲-20的操作和殲10已經是完全兩樣,跨了兩代的巨大差異,讓林默感覺到,這是一款速度機型,而且對武器的依賴性更大。

殲-20將采用閃電SD-10D主被動雙模式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和型霹靂10近距空空格鬥導彈等武器,航炮方面只有兩門30毫米內置式航炮。

從氣動力布局上基本可以看出,擅長於超視距遠程導彈攻擊,一擊必殺,一沾即走。

也同樣繼承了殲-10的高速瞬轉角速度,放寬了靜穩定度,同時林默在做了幾個經典機動後,發覺殲-20的舒適度更加優於殲-14,采用的駕駛艙抗負荷能力設計也更上一個層次。

科技進步,哪怕是每一厘,每一分都意味著一次革命,第五代機對第四代機的跨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們開始做超機動,先挨個測試各種動作。”林默與地面不斷通話,開始嘗試飛出各種姿態。

眼鏡蛇機動!

赫布斯特登壁機動!

貓鼬機動!

胡佛搖擺!

最初的幾個基本動作讓林默迅速確認了機體性能,依靠模擬器上的經驗,毫無阻礙的與殲-20完成了最初的磨合,極為順暢地飛出幾個大角度脫離的機動。

“做的很好!漂亮!加油!繼續!”地面工作人員發來鼓勵的聲音。

殲-20在天空中針對假想敵做出一連串聯續攻擊技,迎得了地面一片鼓掌聲。

在天空中,林默簡直成了機動雜貨鋪子,各種爛熟於胸的機鬥術展示出來,看得地面人員兩眼直發光,如同看到一個絕世美女一般,雙手的高倍雙筒望遠鏡快把自己頂成熊貓眼。

實驗機試飛快成了一次飛行表演賽,專家們圍攏在一起,評頭論足著分析殲-20的表演,當然,飛行員更是讓他們滿意極了,甚至無需多交待,就能自發性做出更能考驗機體性能和設計的機動動作。

簡直是完美合作,順暢無比。

不少專家都開始琢磨著,回頭是不是跟嚴教授一樣,找個優秀的飛行員徒弟。

甚至陳海青也沾了林默的光,被幾個專家盯上,是否願意跟著他們接受知識傳承,以後做個優秀的飛機開發者。

“我覺得這架飛機更適合做導彈格鬥!”地面通信器喇叭裏傳出林默的聲音,對於更擅長於用航炮解決戰鬥的他來說,殲-20的體積似乎太大了一些,如果近距離航炮格鬥,會更容易中彈,畢竟翼面積是擺在那裏的。

“再來幾個機動!”

“猛一點的,讓我們看看殲-20的極限在哪裏!”

幾個專家開始起哄,竄搓著林默多做幾個極限機動,想要得到殲-20的實際極限數據,有好幾次,林默的操作都突破了原有的理論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