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韓之戰的意義(第2/2頁)

同時在各項體育賽事中也和中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尤其是在他們的優勢項目中。體育是最能體現民族情緒的,畢竟號稱“和平時期的戰爭”,在冬季運動項目,比如短道速滑上,韓國為了勝利簡直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犯規、小動作、盤外招層出不窮。

而這種韓國體育特性最集大成者的則是2002年的日韓世界杯,那屆世界杯韓國隊最終殺入四強,收獲季軍。可是他們的這個成績卻讓人很不服氣,通過收買裁判來幫助韓國隊淘汰掉了意大利和西班牙這樣的強敵,在比賽中他們多次粗野犯規主裁判都視而不見,對手毫無問題的好球也能被主裁判給吹出來。

這屆世界杯也因為韓國人的拙劣表現,而成為了世界足球歷史上永遠都抹不去的汙點。

反過來在中國這邊,歷史上是輝煌無比的大國,但是自清末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就陷入了積貧積弱的狀態,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都一落千丈。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在逐步恢復,但韓國則抓住了美國這條粗大腿,一躍從歷史上中國的附屬國變成了發達國家。

這讓很多中國人在情感上都無法接受,更不要說這個發達了的仆人還總是不斷挑事兒,想要把當年的“爸爸”踩到爛泥裏,更是讓中國人對韓國的好感很低,甚至還比不上對日本的感受。

為此,中國人發明了一個專用名詞來回擊韓國:“棒子”。

以前中國確實實力不如韓國,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這十年來,中國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其實已經在逐步趕超韓國了。

但是韓國人缺還是用老眼光來看待中國,認為中國沒有大都市,認為中國人生活依然很貧困,這種現實和他們自以為是的反差,也加深了兩國民間的矛盾。

這種民族情緒最後放到足球上,就是“恐韓症”——一方面很討厭韓國,另外一方面韓國確實在足球上打的中國人沒脾氣。

要知道“恐韓症”這詞可不是韓國人叫出來的,而是中國人自己,是中國的記者發明的,並且隨著每次對韓國隊的失敗而被傳遍大江南北,最終成為了中國足球的標志性恥辱柱。

在中韓大戰之前,就連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都專門拿了一分鐘來報道中國隊的備戰情況。

由此可見這場比賽的重要性和意義了。

這不是一場足球比賽,這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較量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