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大清滅亡(第2/2頁)

這可不是口頭威脅。

就在使節下通牒的同時,大宋禁軍已經圍住了丹陽城;留守建業的大明禁軍也派出五萬人馬,兵臨赤血城。

中原形勢,一下變得緊張起來。

無論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們都深知,在眼下這種局面下,大周已經變得不可依靠,想要繼續在荒野立足,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地盤。

為了拿下一行省之地,兩國是不惜一戰的。

帝塵得報,雖然氣的咬牙切齒,卻偏偏不敢發作。

眼下正是大周最虛弱之時,兵困馬乏,王朝境內全靠宋、明兩國大軍鎮守,一旦他們翻臉,大周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即便大周軍順利回到邯鄲城,帝塵也不敢冒險,將軍隊傳送至丹陽城或者赤血城,跟宋明兩國開戰。

真要那樣做了,只會讓大夏得利。

算計來算計去,這個苦果帝塵是無論如何也得吞下了。

結果忙活一場,大周什麽也沒撈著不說,還陪進去兩個行省,這筆買賣實在是虧大了。帝塵也只能期望,能以此為契機,加強六國聯盟的聯系。

當然,現在或許該叫五國聯盟,因為大清距離滅亡,也就一兩天的事情。

八月十五日,霍去病率領二十萬禁軍,肆無忌憚地穿過京都行省,正式踏上大清的土地。

接下來發生的事,既讓人意外,也不意外。

二十萬禁衛軍,配合李牧統領的二十一萬鷹揚軍,對遊離在京都城外的二十萬八旗鐵騎完成東西合圍。

二打一,八旗軍完敗。

那一戰足足打了三天三夜,六十余萬大軍在茫茫荒野展開生死交鋒,方圓十裏,都能聽到轟隆隆的馬蹄聲跟刀劍碰撞的廝殺。

戰馬嘶鳴,英雄遲暮。

到了第三天下午,二十萬清軍已經陣亡七萬余人,剩下的也是精疲力竭,士氣低落,銳氣已失。

見此,霍去病跟李牧一同勸降。

在天下大勢面前,非人力可逆轉,既然大夏給了台階下,十三萬清軍沒在做無畏的抵抗,幹脆利落的選擇投降。

清軍中的一些死忠分子,不幸被同伴割掉腦袋,拿去邀功。

次日一早,由霍去病部留下收押戰俘,李牧部則調轉槍頭,浩浩蕩蕩地朝京都殺去。禁衛軍奔襲了這麽久,確實該休息了。

相反,李牧部卻是一直養精蓄銳,渴望一戰。

霍去病還是很會做人的,知道禁衛軍出的風頭,撈的戰功已經夠多了,如果再搶著去攻打京都城,未免有些不會做人。

如此霸道,是會惹人嫌的。

……

大清王朝,京都城。

得知二十萬大軍覆滅,清廷震蕩,人心惶惶。早在一周之前,李靖率領的主力部隊已經轟開京都城墻,殺進城中,跟清軍展開巷戰。

遊離在城外的大軍,就是京都城最後的希望。

“現在希望破滅了。”

康熙帝癱倒在龍椅上,說不出的疲憊。

自現身荒野以來,因為有大夏這樣一個鄰居在,康熙就沒過過一天舒坦的日子,整天憂心忡忡,想著如何保住祖宗基業。

可荒野的遊戲規則,對他們這些帝王是極不公平的。

蓋亞給了王城強大的軍力,卻沒給與軍力相匹配的地盤跟權限。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介入荒野爭霸,華夏區已經籠罩在大夏的陰影之下,毫無發揮空間。

“難啊。”

康熙發出跟帝塵一樣的感慨。

隨著大夏軍殺進城中,京都百姓看滿清貴族的眼神,都變得跟平常不一樣了,陰測測的,讓人心慌。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想到《左轉》的這句話,康熙心中很不是滋味。

歷史上,漢人對滿人的不滿跟反抗,早在順治年間就料理幹凈,輪不到康熙煩心。眼下的荒野卻是漢人的天下,滿人處境可想而知。

一旦大夏攻占京都城,京都百姓指不定會放鞭炮慶祝呢。

就在康熙一籌莫展時,時間很快來到八月二十日,這天上午,李牧率領近二十萬鷹揚軍,浩浩蕩蕩地出現在京都城西郊。

京都城陷入難堪的沉默,朝野上下一片死寂。

康熙得報,放棄最後一絲僥幸心理,不願將整個滿清王室拖入深淵,當天就向大夏投降,結束對京都郡的短暫統治。

華夏區,再滅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