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 明可亡,國不可滅(第2/2頁)

提起張獻忠,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這位跟闖王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軍領袖,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

張獻忠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

此人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

崇禎年間,張獻忠組織農民軍起義,公元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

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說起來,李自成跟張獻忠這一對明末梟雄死的都有些冤。張獻忠就不說了,此前經歷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偏偏在跟清軍大戰時,被流矢擊中而死。

何其離奇!

李自成也是一樣。

公元1645年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時,李自成率輕騎20余人登山探路,被當地民兵武裝姜大眼殺死,屍首秘密埋葬。

冤不冤?

一代闖王,竟在探路時被一群民兵給辦了。

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

李自成跟張獻忠這一對起義軍領袖,在對抗明朝時那叫一個風雲際會,轉戰數千裏,縱橫捭闔,征戰無數,都活的好好的。

可一旦跟清軍對上,就一個個衰神附體,莫名其妙地死去。

大清“撿漏之王”、“補刀之王”的名號,可謂名副其實。歷史有時就是這般巧合,倘若李自成跟張獻忠不是這樣死去,或許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張獻忠反明,可也抗清,並非錢謙益、劉澤清一類的投降派。

就是在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孫可望等人率領大西軍向南轉移,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清軍,轉戰西南各省,堅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基於此,歐陽朔才有信心說服張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