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南宋很弱?並不!(第2/2頁)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戰役開始之前,大家都以為是要跟蒙古大軍正面交鋒,帶騎兵總是沒錯的,哪裏想到蓋亞會整這麽一出。

相反,十萬大宋禁軍基本都是步兵。

外界對南宋有個誤解,以為南宋偏安一隅,整日間不是被金國欺負,就是被蒙古國欺負,天天裝孫子,時不時還割地賠款,窩囊至極。

這樣的南宋軍隊,定然是十分羸弱。

實則不然。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蒙古鐵騎實在是非人一般的存在,不僅滅了強大的金國,還順帶滅了西夏、大理,更是在歐亞大陸掀起滔天殺戮。

那段時期,全球範圍內,沒有哪支部隊,哪個國家能擋的住蒙古鐵騎。

“除了南宋!”

南宋不僅是最後一個被蒙古大軍征服的國家,更是給蒙古人帶來最大麻煩的國家,就連一代雄主蒙哥汗都在攻打南宋時折戟身亡。

能在金國跟蒙古國的連番蹂躪下存續一百五十余年,如果說這樣的南宋很弱,那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南宋最大的悲劇,可能就是處在一個非常糟糕的時代裏,先是強大的金國,再是更強大的蒙古國,一個個世界級的敵人南下,怎能不敗。

偏安一隅的南宋雖然在進攻上可能沒什麽建樹,但是論防守,南宋軍隊絕對是彼時全球最先進的一支部隊。

別的不說,南宋時期的守城器械,包括床子弩,都是天下一絕。尤其是著名的三弓八牛床子弩,科技含量之高,其他國家根本難以望其項背。

因此在這一場守城戰中,倘若十萬大宋禁軍能提振士氣,刨去對抗蒙古大軍的心理陰影,必定能有一番大作為。

這就要看張世傑跟文天祥的水平了。

……

因為三方勢力各安其心,未免互相掣肘,經歐陽朔提議,具體安排如下。

北城墻,由大夏禁衛軍第四軍團聯合落鳳城部,合計十二萬大軍鎮守,任命郭子儀為北門主將,猛將惡來為副將。

據悉,忽必烈的金帳就設在北郊,故而北城墻是防禦壓力最大的一面,歐陽朔主動接下,算是仁至義盡。

南城墻,由十萬大宋禁軍鎮守,以張世傑為主將,文天祥為副將。

東西兩面城墻,則由【炎黃盟】二十一萬大軍鎮守。具體安排是,帝塵跟春申君率部鎮守西城墻,以廉頗為主將;雄霸跟戰狼率部鎮守東城墻,以吳起為主將。為了調和兩邊的兵力,春申君部將一分為二,分攤到東西兩面。

四門主將之上正是軍機處,負責統一指揮。經歐陽朔提議,謀士賈詡得以進入軍機處參贊軍務。當然,賈詡只有建議之權,而無決策之權。

如此,整個指揮架構就算是立了起來。

商議妥當,諸路大軍開始行動起來,一一拔營換防。四面城防具體如何安排,由四門主將自行負責。

以北面為例。

郭子儀計劃在北城門附近設立北門指揮所,長達十裏的北城墻五百米範圍之內,無論是民居,還是商鋪或者其他建築,系統被大軍征用。

這些建築或是原地拆除,或是改造成庫房、醫療房等輔助用房,或是擴建為軍營。每隔一裏就設有一個中樞軍營,駐軍一萬。

如此,才能安排得下十二萬大軍。

其余三面基本參照此類安置方案,因此在大戰來臨之前,需要在臨安城內來一次大規模的拆遷行動,這件事自然是由陸秀夫負責。

歷來拆遷無易事,更何況是大範圍的強拆,就看陸秀夫怎麽布置了。

除了拆遷事宜,軍機處將組織戶部、工部以及兵部等對口衙門,跟四門指揮所對接,商議糧草調配以及勞役征調事宜。

鑒於臨安城內民心不穩,等到大戰開啟,還可能會有牛鬼蛇神作亂。四門大軍轄區除了城墻,還包括所在城區。

除了拱衛城門,四面大軍還肩負著一個使命,就是負責各自城區的治安。臨安城中民心不穩,僅憑衙役並不頂用,關鍵時刻還得軍隊出馬。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已經是戰役第五天。期間還有過一段小波瀾,不是別的,正是因拆遷引起的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