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圍城(第2/2頁)

運糧路線就是大軍的生命線,狄青必須施以鐵血手段,才能壓服暴民。

大軍抵達木骨都束之後,狄青又安排了一支萬人精騎,繞過木骨都束,繼續南下,掃蕩索馬裏剩余的城池。

再加上沿途看守戰俘的部隊,真正能投入木骨都束大戰的,也就十五萬人,其中還包括阿爾瓦羅統領的大西洋艦隊第四編隊。

至於第五編隊,則肩負著跟友誼城守軍同樣的重任,駐紮在勇者港附近海域,拱衛友誼城這座核心樞紐。

友誼城是連接王朝跟索馬裏的紐帶,又遠離木骨都束,兼且周圍形勢復雜,狄青不得不慎重,以防有人鋌而走險。

倘若有人偷襲了友誼城,那對大夏遠征軍而言,絕對是一個噩耗。

……

好在《孫子兵法》上講的並非簡單的部隊數量,而是要換算成兵力對比。

考慮將領、裝備、士氣以及戰術素養等因素,粗略估算,十五萬大夏軍隊的“兵力”是索馬裏聯軍的四倍上下。

顯然,這還遠遠達不到“十而圍之”的戰術條件。

好在這是國戰,大夏軍隊有著一個天然優勢,那便是索馬裏聯軍此時已無路可退,即便突圍而出,也是死路一條。

等到南下的騎兵掃蕩完索馬裏南部地區,除木骨都束之外,索馬裏其他地方就將悉數落入大夏手中。

因此木骨都束是一座真正的孤城。

索馬裏聯軍倘若要突圍,往哪突圍?哪都是死胡同。

他們唯有一戰。

因此狄青一點都不著急,就在城外安營紮寨,將木骨都束圍得是水泄不通。趁著還有時間,大軍甚至開始修築防禦工事,以免索馬裏聯軍狗急跳墻。

狄青不著急,還有一個決定性因素,那便是這場戰爭不受外界幹擾。

摩洛哥之戰,大夏屬於無端挑起戰火的一方,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又在地中海局勢十分敏感時期,隨時面臨地中海軍隊的馳援,因此必須速戰速決。

如此才有了賈詡的火攻之計,以奇謀換時間。

眼下不同,索馬裏國王失信在先,道義站在大夏王朝一側,其他國家沒了幹涉這一場國戰的理由,如此才給了狄青發揮的空間。

因此決定一場戰爭成敗的,絕不僅限於戰爭本事。大夏王朝已經懂得,適當利用外交手段,來為戰爭服務,減輕前線壓力。

此乃大國之兆。

……

圍城之後,狄青就像一位老練的獵人,開始耐心等待,等城內自亂陣腳,等大夏埋在城內的棋子發揮作用,等著戰場出現他所期待的變數。

期間,狄青也不是什麽都沒做。

前期的掃蕩雖然順風順水,可也暴露出索馬裏兵團的不少問題。為了避免生亂,兵團成員除了摩洛哥戰俘,還摻雜進了其他野戰軍將士。

等若是說,整個兵團是一支諸民族混雜的“雜牌軍”,有點類似於淝水之戰的前秦軍,核心骨幹則一律是自其他野戰軍調來的中級將領。

這樣一支部隊,自然就存在互相融合與適應的過程。

雖然為了讓戰俘順利融入到新環境中,蓋亞對戰俘都會進行模糊化處理,盡可能減輕整編障礙,可客觀上的困難依舊存在。

前幾次大戰,倘若沒有禁衛軍在一旁壓陣,很可能就出了亂子。

再加上摩洛哥的武器裝備、訓練體系以及軍規軍紀等等,跟大夏王朝截然不同,新編戰俘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慶幸的是,蓋亞消除了軍中語言障礙,否則根本無法整編。

趁著圍城的時間,狄青一邊時刻關注城內動向,一邊加快對兵團內部的整頓,盡可能消除隱患,也算是“臨陣磨槍”了。

……

一天,兩天,一周……

十天時間轉瞬即逝,整個戰場一片死寂,雙方默默對峙。這一下可急壞了城中軍民,存糧越來越少,眼看就要支撐不了多久了。

前文提過,每一座王城的人口都是非常驚人的,倘若沒有外界物資供給,最多半個月,王城就要鬧饑荒。

三天前,木骨都束就開始施行物資集中供應。就算如此,怕也撐不過十天半個月。饑餓開始降臨這座城池,騷動漸漸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