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草木皆兵與風聲鶴唳(第2/3頁)

但是苻融又派出三萬部隊前往荊州,此外在洛澗又損失了一些兵馬,又留下一些軍隊駐守壽春,因此淝水岸邊的前秦軍隊真正只有十五萬。

秦軍精銳是氐人士卒,集中在苻融指揮的中軍。此外大軍中更有諸多漢人、鮮卑人、羌人以及烏桓人,他們對氐人建立的前秦沒什麽忠心,是畏威而來。

種族上的紛雜增加了編制的復雜性,指揮起來更加困難。光是語言就是一個問題,各族語言不同,苻融的命令要先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才能下達。

十五萬人來自五花八門的種族,又沒受過正規訓練,如今在淝水西岸擠在一起,即便神仙做他們指揮官,只怕也很難調度自如。

雙方沿淝水嚴陣以待,一時都倒沒什麽舉動。

彼時,苻堅與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對面的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苻堅對苻融說道:“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

這便是成語“草木皆兵”的出處,說明在洛澗大敗之後,苻堅已經由輕敵變為怕敵,變得信心不足。

就在此時,苻堅收到謝玄寫的一封信,信中說道:“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仆從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

謝玄的打算是盡快決戰,按照計劃,他將率領八千精銳渡河作戰。如果形勢順利,後續主力就渡河發動大規模攻擊。如果失利,也可有主力做接應。

對謝玄的要求,前秦軍中有很大分歧,大家多半認為這裏有問題,應該嚴辭拒絕後撤,但是苻堅和苻融卻認為:“等晉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讓騎兵向他們發動沖鋒,哪有不大獲全勝的道理?”

因此,苻堅下令軍隊後撤。

苻堅的想法看上去並沒有錯,秦軍以逸待勞,用騎兵來對付渡河晉軍,在戰術占有很大優勢。

但是苻堅忽略了一點,他有沒有能力讓自己的軍隊秩序井然後撤?苻堅只考慮了對岸的敵人,而沒有認識到身邊的十五萬人,可能是更危險的敵人。

後撤指令下達了,一場大混亂隨即爆發。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一個普通秦軍士兵在這場撤退中會有什麽感受。

他處身十五萬人之間,放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人海。他一直生活在北方,原本做夢也想不到會到這個叫淝水的地方來。

他知道馬上就要爆發一場血戰,很可能會戰死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對岸的晉軍到底有多厲害,他沒有把握。

但是不久前發生的洛澗之戰,聽說自己這邊死了很多人。

想起這些,當然會讓他高度緊張,而周圍人口密度偏又如此之大,這不但不會緩解他的壓力,只會弄得他更緊張。

恐懼在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傳遞、互相加強的。

有些軍官的話他可能聽不懂,即便隊長和他操同一語言,他可以聽的懂,也很難理解。軍官說:“大家應該後撤五百米,好讓晉軍渡河,然後返回身來對晉軍作戰,把他們趕到河裏去。”

這個說法對他過於復雜,再說軍官未必真正給他說那麽詳細,他所知道的就是長官讓他後撤,到底為什麽後撤他並不清楚。

好,大家轉回頭走路。

他們知道晉軍就在背後,隨時可能向自己沖鋒,這種想法自然會讓他們覺得危險。可以想像,他們中某些人很容易加快步伐。

越想身後有好些晉軍,可能就走的越快。

他還有老婆孩子呢,可不敢隨便死了。他們一走的快,周圍的人也就不由自主的跟著走快。而眼看到周圍的人越走越快,大家心裏自然也越來越恐懼。

這是一個糟糕的正反饋,如果任由其發展,結局一定是大家集體奔跑。按理說應該有外力來打斷這個正反饋,這個外力就是統兵將領。

但是面對如此紛雜的編制,如此龐大的人員,軍中將領也很難應對,當時沒有什麽像樣的通訊措施,除了軍旗、號鼓,就是靠人嗓子喊。

初級軍官和高級武將很難聯絡,加上語言障礙,那就更難了。

基層軍官很可能也不理解事態發展,晉軍是不是打過來了?自己這邊是不是已經打敗了?現在是後撤還是敗退?

他自己很可能也卷到這個洪流裏去,正奮力奔走呢。

等到混亂局面已經蔓延的時候,即便是軍官也已經無能為力了。恐懼的力量是無窮的,眼看著十五萬人從行進變成競走,從競走又變成了賽跑。

就在這節骨眼上,謝玄的部隊已經開始渡河。

苻融眼看著局面失控,縱馬略陣,想要恢復秩序。可惜苻融跑的太急切,被亂軍沖撞,結果戰馬一頭栽倒,失去了坐騎的苻融被晉軍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