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醫聖張仲景(第2/2頁)

歷史上的馬援雖算不上一代名將,也是一代良將,為後世推崇。

【姓名】:馬援(王級)

【朝代】: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

【身份】:大夏王朝將領

【職業】:高級武將

【忠誠】:75點

【統帥】:75【武力】:75【智力】:68【政治】:50

【特長】:良將(提升部隊攻擊力15%,提升行軍速度25%)

【功法】:《付波刀法》

【裝備】:大刀

【評價】: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觸冒害氣,僵死軍事,名滅爵絕,國土不傳。

來拜見王上之前,馬援已經在山海城呆了一段時間,跟趙括等族人有過交流,對大夏王朝並非一無所知。

此番得知王上親征,大勝歸來,馬援知道他出仕的機會來了。

果然,稍稍聊了一下,歐陽朔就暗示,將會在接下來的軍隊整編中,安排馬援出任師團長一職。

末了,歐陽朔笑著說道:“就是不知將軍是否願意在海外統兵?”摩洛哥行省孤懸海外,又位於關竅之地,勢必是要駐紮重兵的,否則難以長治久安。

馬援常年在邊境作戰,對這一點並不介意,抱拳說道:“末將願往!”

歐陽朔滿意地點了點頭,道:“那好,老將軍且在王城休整一番,馬騰、馬超以及馬休等禁衛軍將領也已回京,正好團聚,等待樞密院的正式調令。”

“諾!”

馬援得令,告辭離去,他也想見一見馬超等人。

……

送走老將馬援,歐陽朔接見的最後一位歷史人物也是一位老者。老者不是別人,正是赫赫有名的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人。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蕩的時代。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族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因而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借此將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

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張仲景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張仲景願意來大夏王朝出仕,固然跟大夏王朝聲名遠播有關,更重要的還是大夏王朝正在全力推行的基礎醫療改革,吸引了這位醫聖的注意。

張仲景醉心醫學,對官場並不留戀。因為出身世家,張仲景承襲家門,在漢靈帝時被州郡舉為孝廉,建安年間更是被朝廷指派為長沙郡太守。

即便如此,張仲景依然不忘行醫。在古代,官員是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的。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百姓治病,醫術也就不能長進。

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

“坐堂醫生”一說,便是源自醫聖張仲景的這一傳奇經歷。

【姓名】:張仲景(聖級)

【封號】:醫聖

【朝代】:東漢

【身份】:大夏王朝醫官

【職業】:特級大夫

【忠誠】:70點

【根骨】:20【悟性】:22【魅力】:12【福源】:18

【特長】:醫聖(提升王朝百姓身體素質15%,降低王朝百姓患病幾率15%,提升王朝醫學研發幾率15%,提升王朝大夫技能熟練度25%)

【典籍】:《傷寒雜病論》

【評價】:張仲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創作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中醫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