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內閣首輔(第2/2頁)

歐陽朔眼前一亮,道:“就像四海錢莊那樣?”

姜尚點頭,說道:“不錯,四海錢莊就暗合此理。只是這還遠遠不夠,君上既然想做成一番大業,就該拿出帝王該有的胸襟氣度來,學著去接納、掌控異人,而不是將他們拒之門外。”

“孤明白了。”歐陽朔眼神堅定。

姜尚頷首,臉帶微笑。

“對了。”歐陽朔突然想起一事,問道:“對國號一事,太公可有見解?”

經過幾天的討論,主流意見就是從“夏商周”三個上古國號中繼承一個。理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號,太強的國號如秦、晉都已有所屬,剩下的國號底蘊就有些不足,配不上荒野第一個立國的定位。

只有三個上古國號可承其重,到底選哪一個,目前還有分歧。

夏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也是“國家”概念的起始點。夏,意為“中國之人”。華夏之說,便是源於夏王朝。

“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當然到了現在,居住的房子已經演變成“廈”字,跟“夏”一字有別。

據傳,夏朝的開創者夏族,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

因為夏朝是起始,有開創之意,符合山海城在荒野第一個立國的定位,所以領地支持繼承該國號者最多。

商朝則是第一個有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山海城的天壇之中還擺放著一尊商鼎,算是有一絲淵源。

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故而國號就選定為“商”。

契是帝嚳之子,黃帝的曾孫,五帝之一,故而商族也是黃帝後裔。只是商朝位於三個上古王朝中間,不上不下,因而支持者甚少。

周朝則是最後一個世襲制奴隸王朝,又是百家學說起源之地,跟山海城的淵源就更深,因而也有不少人支持此國號。

山海城倘若繼承此國號,立馬就會有一批人才歸附。

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

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離鄉遠徙。他們歷盡艱辛,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

“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只是周王朝實際上是西周跟東周,百家學說誕生時的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的存在感越來越弱,僅憑此一點,又不足以一錘定音。

三個上古王朝都是炎黃後裔,都能代表正統。

就算是歐陽朔,目前也在“夏”跟“周”之間徘徊不定。

姜尚神情突然有些復雜,良久方才說道:“老朽曾助周滅商,深陷其中,為了避嫌,還是不參與的好。如何選擇,還需君上一人決斷。”

歐陽朔點頭,似乎有點明白姜尚的意思。歐陽朔突然想到,牧野之戰時,周武王可是間接死在他手上呢。

這麽一想,歐陽朔就有點毛骨悚然。

歐陽朔甩開腦中思緒,問了最後一個問題,說道:“太公到內閣任職,學堂這邊可有推薦人選?”

西南大學堂也是領地根基之一,更是百家匯聚之地,姜尚走了,歐陽朔也不能隨便找一人代替,否則會出亂子的。

姜尚卻是早已屬意人選,說道:“孔丘可以。”

歐陽朔大為驚訝,道:“孔老夫子願意出山?”如果是孔子接替姜尚,出任西南大學堂校長一職,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只是孔子醉心於對儒家學說的重塑,怕是沒那麽好請。

“君上放心,老朽會親自去請的。”

歐陽朔就是一笑,“那就再好不過了。”

有姜尚這位孔子的半個老師出面,當無大問題。

如此也算是了了歐陽朔的一樁心事。

見天色已晚,歐陽朔起身告辭,說道:“明日,孤在都護府恭候太公大駕。”卻是要跟姜尚、蕭何等人商議,未來王朝的架構問題。

姜尚點了點頭,起身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