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關羽莽夫(第2/2頁)

“那就好。”歐陽朔點頭,“怎麽對付他們,你們兩人自行擬定作戰計劃就行。孤的要求只有一條,盡量活捉黃蓋和關羽。”

“明白!”對鄭和跟賈詡而言,這不是什麽太困難的事情。

倒是賈詡提起另外一件事,道:“君上,對從赤壁撤離的敵軍,我推測他們應該是準備前去柴桑,投奔孫權。因此,我的建議是,立即安排一支大軍追上去,斬草除根,免得驚擾到柴桑。”

“先生提醒的對。”歐陽朔認同賈詡的判斷,轉頭看向鄭和,“安排一個水師營,立即出發,生死不論。”

“是!”鄭和也不含糊。

歐陽朔真正感興趣的,還是劉備此次為什麽率軍前來。

賈詡聽了,倒是能猜到其中緣由,笑著說道:“劉備此人,看似義薄雲天,實則刻薄自私。這當口,怕是還在忙著收拾長沙郡呢。”

不得不說,賈詡的眼光真是毒,一看就看穿了劉備。

歐陽朔聽了,深表認同,認真說道:“那可不行。先生想想辦法,看怎麽將劉備這個老狐狸引出來,可別讓他一直窩在老巢裏。”

中國區玩家中,怕是只有歐陽朔知道,未來的劉備將在荒野扮演怎樣重要的角色。而且這個角色,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候,跟山海城產生沖突。

因此借著戰役的機會,歐陽朔怎麽著也要讓劉備集團掉一層皮。真要到了主位面,想要收拾劉備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至於說收服關羽、張飛等武將,歐陽朔還真不感興趣。

關羽去世後,尊號一封再封,從關公、關二爺到關帝。直至清朝,關羽取代嶽飛,成為與孔子並列的“武聖”,由此終於走上神壇,名垂千古。

對此,歐陽朔不覺嗤之以鼻。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真正能跟孔子並列的“武聖”,既不是嶽飛,更不是什麽關羽,唯有姜尚耳。

清朝滿人將關羽封為“武聖”,取代嶽飛,顯然是別有用心。因為嶽飛是抗金名將,是漢族抵抗外族入侵的英雄人物。

如此,自然是刺痛了滿人的敏感神經,哪裏還能容忍嶽飛端坐神壇。通過《三國演義》被演繹的神乎其神的關羽,自然成了最好的替代人選。

而歷史上真實的關羽,不過是一介有勇無謀的武夫。《三國志》中關羽的傳記不足千字,根本就不值得大書特書。

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純屬張冠李戴。歷史上的華雄,根本就是被江東猛虎孫堅所殺,跟關羽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除此之外,演義中杜撰的還有“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等等事跡。

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醜”,何等威風。實際上呢?文醜根本就不是關羽殺的,而是死於著名的官渡之戰。

為突出關羽“高大全”式的形象,羅貫中把這些驕人戰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全部轉到關羽名下,以彰顯其驍勇機智。

演義中的關羽,簡直就是儒家學說“仁義禮智信”的典型代表。

但是細讀《關羽傳》就可發現,歷史上的關羽極度缺少政治頭腦,僅從一件事情,便可一窺端倪。

關羽不懂聯吳抗曹的重要性,坐鎮荊州時,拒絕孫權的聯姻,而且態度很不友好,辱罵求婚的使者:“犬子怎能配上虎女?”

由此得罪了東吳。

這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孫權謀取荊州後,將關羽父子斬殺於臨沮,孫劉聯盟也徹底破裂。

可以說,正是關羽的剛愎自負,葬送了蜀漢的前程。

除此之外,關羽還驕傲自大,看不起同列“五虎將”的馬超、黃忠等人。

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聽說黃忠被封為後將軍,十分生氣,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態度極其囂張,不可一世。

因此,對這樣的關羽,歐陽朔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的。

相比之下,倒是被傳“性如烈火、勇猛魯莽、嫉惡如仇”的張飛,更能讓歐陽朔接受一點。

因為歷史上真實的張飛,非但不是一位莽夫悍將,相反倒是文武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