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C站的采訪(第2/2頁)

“這個陸教授您放心,對您來說肯定很容易。”說著,何瑩翻了下手中的卡片,笑著說道,“第一個問題是來自一位蘇省的網友。”

“在提問中,他對可控聚變帶來的熱汙染可能加劇全球變暖表示了擔憂,請問陸教授您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居然還有人知道熱汙染?

眉毛饒有興趣地擡了擡,陸舟的表情浮現了一絲意外。

看來這一屆的觀眾水平還不錯啊。

至少沒問些“聚變堆爆炸威力會不會比裂變堆更大?”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了。

靠在了沙發上,陸舟思索了片刻之後,笑了笑開口說道:“全球變暖是一個系統性的話題,咱們暫且先不去討論這位朋友所說的這種可能性,單從科學思維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何瑩:“科學思維?”

陸舟:“沒錯,初中物理大概會提到,我們在研究一個運動物體時,首先要做的是選取一個合適的參考系,然後再研究該物體對參考系的相對運動。”

“比如一個奔跑的運動員,我們討論他的速度時,不會單獨研究他步子的大小或者頻率,也不會對他揮動手臂的速度進行討論,而是將他作為一個整體,以跑道或者別的東西作為參考系,來探討他相對於跑道的位移以及時間,進行同時討論。”

“對於一個龐大的系統,比如地球。我們在研究它的時候,不能只孤立地研究系統中某一個樣本,而是應該從與之對等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上去整體的討論。”

“將可控聚變單獨拿出來,和地球環境放在對等的位置上,本身便是一種有悖於科學思維的做法。”

“因為無論是火電還是核電,都只是發電途徑。而決定社會生產生活總熱值的並非發電途徑,而是需求。”

何瑩:“需求?”

陸舟點了點頭:“沒錯。”

一定程度上,可控聚變會加速生產力的發展,但沒有核聚變生產力就不發展了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只要發展的需求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明最終還是會發展到那一步,只是走得相對慢一些,在路上付出的代價更沉重了一些罷了。

看著台下觀眾們臉上似懂非懂的表情,陸舟便猜到他們多半是沒有聽懂,於是便換了個更通俗易懂的說法回答道。

“在較短的時間尺度上,可控聚變技術是有利於緩解全球變暖的。傳統火電技術的能量轉換效率取其中位數大概是35%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生產1單位的電能,需要通過燃燒煤炭釋放2.85的總熱量,並且釋放與之相應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含硫氣體有等等。”

“但可控聚變卻不存在這個問題。根據STAR-2示範堆上的磁流體發電機組,目前理論能量轉換效率已經可以達到50%,而且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謹根據50%這個數據來計算,生產1單位的電能,我們只需要釋放2單位的總熱量,同時不存在溫室氣體的排放。”

“華國是能源消費大國,每年消耗的煤炭占這個世界總消費水平的一半。如果我們在碳排放問題上做出了改變,整個世界都會因我們改變。”

至於較長的時間尺度上,那就不僅僅得考慮人類行為了,還得考慮其他周期性更長的因素。

比如,太陽活動的周期規律。

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太陽活動有較大概率會進入蒙德極小期,到達地球的熱量要比極大期要小0.3%。

而這個0.3%是什麽概念?

參考竺可楨老先生的《華國氣象史》,歷史上四次小冰河期正好是殷周交替、漢末三國、唐末五代、明末清初這四個朝代更叠的特殊時期。以明末為例,根據史料記載,明武宗正德七年冬,洞庭湖結冰一尺,長江封凍匝月不解,便可見其威力。

相對於太陽活動而言,人類活動所釋放的那些熱量,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至少目前,還差得太遠。

不過時間有限,這些東西,沒必要在節目中過多引申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