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用技術征服德國佬(第2/2頁)

最終的測量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那接近轉變溫度之後便快速跌落至地板的“電阻/溫度”曲線,就如克雷伯教授當初在金陵高等研究院那邊看到的畫面一模一樣。

即便不願相信,此時此刻尤金也不得心情沉重地不確信這一點。

他們確實做到了……

“不可思議……你們是怎麽做到的?”

陸舟:“簡單點講,就是將單原子層的銠金屬片堆疊,然後在上面打孔,並調整重疊角度,接著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的原理在孔隙中沉積SG—1材料,在宏觀上得到的縱向堆疊石墨烯納米帶,就像是以特定的形態生長出來的一樣……大致的工藝流程就是這樣,至於更具體的技術細節,在未來的這段時間裏,寶盛集團的工程師會向你們做詳細的說明。”

烏利奇博士皺眉,問了一個偏學術的問題:“單原子層金屬薄片?你是如何保證它的單原子層結構的?”

金屬鍵的無方向性極易形成三維的緊密堆積結構,理論上這種單原子厚度的金屬薄片是很難制備的。而且就算是制備出來了,也很難保證這種單原子層特性。

陸舟笑了笑說:“不需要特別做什麽。”

烏利奇微微愣了下:“不需要做什麽?”

陸舟點頭:“是的,單原子層的銠金屬薄片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離域大π鍵,有助於穩定其單層結構。”

這算是一項最近兩年才出來的研究成果。

事實上,這也是他選擇銠金屬的原因。

雖然銠的價格貴了點,但因為銠金屬極難氧化的特性,使得這種單原子薄片可以作為模具反復使用很長時間,所以總的來說成本還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如何制備單原子厚度的金屬銠片,正如他先前提到的那個方法,利用弱配體聚乙烯吡咯烷酮與甲醛還原制得。

再後來,這群德國專家問了很多問題,陸舟能夠解答的都一一做出了答復,至於超出了他了解的理論範圍的那部分,則交給了曹總工程師去解答。

在高新技術園區一直待到了傍晚。

離開的時候,和陸舟坐上同一輛車的楊旭,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沒想到我們也有這麽一天,能在技術上征服德國佬。”

陸舟笑了笑,用閑聊的口吻說道:“德國工業技術很強,尤其是在精加工以及自動化領域,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要追趕。但他們也不是神,沒必要過渡神話了。”

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的地方沒什麽可說的,但至少在新技術領域,大家都在摸索中尋求方法,起跑線自然也都是差不多的。

在金陵計算材料研究所的幫助下,寶盛集團很幸運地將起跑線放在了其它人的前面,不出意外的話,憑借著國內可控核聚變項目訂單的輸血,只要它不浪不作死,在碳基超導材料上繼續領跑下去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至於更遙遠一點的未來,乃至國家制造業的整體實力……

那些東西就不是陸舟能控制的事情了。

他所感興趣的,僅僅只是研究而已。

……

晚上,回到了鐘山國際的別墅中,坐在書房裏的陸舟和已經抵達德國的盛憲富通了個電話。

“你們已經平安抵達了?”

盛憲富:“昨天傍晚就到柏林了,我們現在已經抵達了格賴夫斯瓦爾德。”

“WEGA在格賴夫斯瓦爾德嗎?”

陸舟回憶著上次去格賴夫斯瓦爾德的經歷,似乎沒有在那邊看到WEGA裝置的樣子。

盛憲富:“那倒不是,只是第一階段的培訓會在螺旋石7—X實驗室那邊進行。”

聽到這裏,陸舟開了個玩笑說:“培訓費5個億呢,你們可得好好加油了。”

握著手機的盛教授,認真點了下頭。

“那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