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諾獎大佬的推薦(第2/2頁)

比較有意思的是,就在馬普所表明立場之後,此前曾在《自然》上發表科學評論,對該理論持樂觀立場的馬丁·卡普拉斯教授,幾乎是緊隨其後地在化學界頂刊《JACS》上刊登了一篇論文。

在論文中,卡普拉斯教授引用了陸舟在《JACS》上此前發表的論文,從理論的角度對多晶金屬電極的零電荷電位給出了一個明確的解釋。

在此之前,這被看作是電化學、理論化學領域的一個經典難題。

雖然“多晶金屬電極的零電荷電位”的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關於其形成機理以及微觀條件下的化學實質卻一直沒有一個定論。

然而在“電化學界面結構的理論模型”的框架下,解決這一問題似乎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至少,比起從“第一原理計算”的角度出發去研究這個問題要容易的多。

很顯然,這位諾獎大佬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看準這個理論最終可以成功,所以早早地便在它身上“下了注”。所以這篇論文,才會能如此及時的發出來。

現在看來,他顯然是賭對了。

對這個嶄新的理論產生興趣的,不僅僅是馬丁·卡普拉斯。

隨著報告會的結束,越來越多的理論化學界同行,乃至應用領域的研究人員,都對這套理論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相比起計算結果與現實存在較大出入的“Kohn-Sham方法”以及“密度泛函理論”而言,這個電化學界面結構的理論模型簡直就是為研究材料表面的電化學性質量身定做的,對於高分子領域的研究有著很強的指導性。

尤其是對於計算化學、計算材料學的博士來說,這個新的理論的出現,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福音。

至少,他們的老板,現在又多了一個把他們留在研究團隊裏的理由。

就在外界猜測著陸舟會不會因為這個理論而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時候,德國化學學會已經在不聲不響中做出了決定。

為了表彰這一理論模型對化學的傑出的貢獻,德國化學學會經討論之後決定,授予這一理論的開創者,一枚意義非凡的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