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鋰硫時代的曙光(第2/2頁)

拿到了專利號之後,他立刻開始論文的撰寫。

上次關於HCS-1的論文也是他寫的,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套用,這次論文的寫作倒是沒有花費陸舟太多的時間,不到三天便搞定了整篇論文。

考慮到和HCS-1湊成一個系列,這次一次,他依然是選擇了《科學》作為投稿對象,將稿件發送到了《科學》編輯部的郵箱。

投完稿之後,陸舟便沒有再去管它,開始為即將在德國馬普學會舉行的報告會做準備。

然而相比起陸舟在投稿時隨意的態度,這封郵件卻是讓《科學》的編輯部犯了難。

在《科學》上灌水是很多大牛們的樂趣,比如和陸舟在電化學界面結構的理論模型上有過合作的大衛·肖就是其中之一。

而《科學》也非常歡迎這些大牛們在自己身上灌水,畢竟這些大牛們的設備往往足夠讓同行眼紅,論文質量有學術聲譽保證,還自帶“流量效應”。

然而陸教授這半年三次投稿的“灌水”速度,未免也太驚人了點……

問題不是在於HCS-2材料本身,而是編輯部裏的大多數學術編輯都不相信,陸舟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在HCS-1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如此重大的改變。

考慮到最近《JACS》上刊登的那個碳硫復合材料的論文,以及在能源行業引發的轟動效應。

任何人都有理由懷疑,陸教授可能是為了與斯坦利教授在鋰硫電池項目上競爭,在修改了部分實驗數據的情況下,發表了尚未完善的實驗成果。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冒險,但在學術界,這樣的事情可不是沒有先例的。

《科學》的編輯部拿不定主意,最終還是將這個皮球踢給了審稿人。

這次負責替陸教授審稿的,依舊是麻省理工大學的巴旺迪教授。

和以前一樣,這位“不信邪”的教授在接下了審稿邀請之後,依然是大方地自掏腰包,按照陸舟提供的那份實驗報告,像一個老實人一樣重復了實驗。

然而不管他信不信邪,結果都擺在他的面前。

這一次,他又雙叒叕不小心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