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普林斯頓最年輕的教授(第2/2頁)

頂多,也只有聽了之後會會心一笑的韓國人。

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不一樣,後者是北美最大、最老的報紙之一,而前者是1982年由韓國某宗/教領袖文鮮明創辦。

說來也挺有趣,這家報紙在三十多年來幹的事情,倒也不是在強化美韓友誼,主要都是在渲染華國威脅,發表一些抹黑言論,然後出口轉內銷,供韓國媒體轉載。

不過,由於政治立場太過於鮮明,這家報紙已經連續二十年處在虧損經營的狀態,不得不依靠“金主”文鮮明的輸血苟延殘喘。

以至於到如今為止,這家報紙甚至沒有自己的駐外記者,連北美本土的一些新聞,都會慢上半拍。

坐在旁邊的巴斯推了推眼鏡,湊到了電腦屏幕的旁邊,壞笑著說道:“這可是個大新聞……不采訪一下可惜了。”

“不只是采訪,我們還得幫這位華國小夥子做做宣傳,”拉爾特一臉壞笑,關掉了網頁,打開了文档,食指在鍵盤上敲了敲,“好好想想,咱們的新聞稿該怎麽寫?一只猴子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巴斯遲疑了下,說道:“這麽寫我們可能會被起訴。”

而且,他們背後的金主,雖然樂得看見他們抹黑鄰國,卻並不喜歡他們拿膚色說事兒。

“我知道,什麽是規則之內的調侃,什麽是規則之外的……”拉爾特擺了擺手,“所以,我現在需要靈感。”

這時,坐在旁邊辦公桌盯著電腦收集資料的女助手佩雷拉忽然開口道。

“還記得15年年底嗎?那個尼日利亞的奧派耶米·伊諾克教授,他曾經因為黎曼猜想寫信給克雷研究所,但直到今天,克雷研究所也沒有公開回應這件事情。”

她是華盛頓州立大學新聞系畢業的,相比起只是因為政治立場被收進編輯部的巴斯來說,文化程度要高上不少。

因此,她的觀點也最受拉爾特主編的器重。

“我還記得,”巴斯緊跟著說,“我記得最初采訪他的是《每日郵報》,但並沒有後續的報道。”

靠在辦公椅上轉了個圈,拉爾特捏著下巴沉思:“所以?”

“我剛才在維基上查過,黎曼猜想認為所有素數都可以表示為一個函數,”佩雷拉轉了轉筆,陳述自己搜索到的二手資料,“而根據維基上的內容,哥德巴赫猜想也是素數問題,所以……兩者之間會不會存在什麽聯系?”

她並不是很懂純數,也不一定看過論文,但好歹受過大學的教育,至少會運用搜索工具。

聽到這裏,拉爾特眼睛一亮。

這麽一說,似乎有點道理啊……

巴斯插嘴道:“我記得哥德巴赫猜想不是1+1=2嗎?”

“哦,巴斯,一看你就沒文化,連我都知道,1+1=2是皮亞諾公理。至於哥德巴赫猜想……總之是素數問題,”拉爾特哈哈笑著,從辦公椅上站了起來,“我立刻飛一趟尼日利亞,新聞稿你們可以開始寫了,就寫……尼日利亞教授因為他的國籍和膚色,受到了不公眾待遇。哥德巴赫猜想的榮譽,本來應該有他一份,但美國學術界的冷漠,讓他與自己的榮耀失之交臂。”

在美國什麽新聞最能吸引人們的眼球?

至少目前來看,百分之八十和黑人有關。

如果再延伸一點,伊諾克教授拿到一百萬美元的獎金是為了非洲的失學兒童,那麽一定可以將那些人釘在道德的十字架上。

巴斯皺了皺眉,小聲嘀咕道:“可是那個陸舟不是白人,少數族裔和少數族裔之間構成種族歧視嗎?”

如果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是白人,而被忽視成果的是黑人,那麽他們的報道毫無疑問是轟動性的。如果克雷研究所不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好吧,其實解釋也沒有用,因為最終都會變成“狡辯”。

畢竟你不能指望每一個黑人都能正確理解,“1+1”和“1+1”的區別。

而北美的國情,比起聖母和政客,學術界絕對是“弱勢群體”。

但問題在於,陸舟的身份有點微妙,在北美也算是少數族裔……至少在定義上是。美國學術界冷漠地對待了一位尼日利亞青年,但並沒有討好一位白人精英。

這不夠新聞。

編輯部裏陷入了沉默。

就連先前因為大新聞而陷入狂喜的拉爾特,也因為這一問題陷入了思考。

然而就在這時,正在查資料的佩雷拉,忽然激動地喊出了聲來。

“我想到了!”

她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搞個大新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