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轉正了(第2/2頁)

如果自己的人生軌跡沒有偏離航向的話,再過兩個月,他就是大三,得開始思考,是讀研還是找工作這個嚴肅的問題……

至於現在的話,很明顯,他已經不用思考這些膚淺的問題。

只不過,需要考慮的問題似乎並沒有變少,反而變得更多了。

就在兩個星期前,歐洲核子研究峰會結束,LHCb華國合作組的科研人員陸續回國。

原本他是和盧院士、嚴師兄一趟飛機的,但盧院士把他扔在了這裏,讓他到時候自己坐飛機回去。

至於為什麽,那就說來話長了。

就在那場報告會結束之後,林恩·埃文斯拿著一份嶄新的人員合同找到了他,並向他發出了邀請。

陸舟的身份便從CERN的實習生,變成了CERN的研究員。

多一個身份總沒壞處,至於會不會被這層身份束縛在這裏,也是完全無需擔心。

對於這種國際性質的研究機構來說,裏面研究員的流動性都是非常高的。比如著名的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流動人員與固定人員的比例甚至接近1:1,在復述個研究機構掛名,對於學術界來說也不是什麽稀罕的事情。

而CERN,大概是所有科研機構中,人員流動性最高的那麽幾個機構了。

其中除了成員國之外,還有觀察國和合作國,而針對不同國家、實驗機構派來的研究人員,CERN都有不同的人員合同……

這些合同上並沒有規定薪酬,所以並不算是雇傭協議,而更像是一種身份證明。

比如盧院士和嚴師兄,也都有著類似的身份。

至於它有什麽用處……

除了辦理簽證方便點,進出各種不對遊客開放的研究單位方便點,似乎也沒有什麽特別的用處。

另外,如果想賺點外快的話,也可以靠著這層身份證明,和這裏的實驗室簽訂更具體的長期或短期的工作或實習合同。

當然了,陸舟留下來倒不是因為“暑期短工”,而是因為CERN修改了原定的實驗安排,開始驗證他發現的那條線索。

而陸舟,想留下來見證自己的推斷,究竟是否正確。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系統還沒有判定任務結束,顯然是將這一部分關聯上來。

因為擔心任務中斷,所以他不敢離開這兒太遠。

總之,無論是出於因為什麽原因留下來,像這種級別的實驗,都不是雙縫幹涉或者小球單擺那種能迅速得出實驗結果的。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這都有可能的。

於是,盧院士便把陸舟一個人扔在了這兒。

畢竟對於院士級別的科研人員來說,時間都是相當寶貴的,不可能陪著他在這兒等結果出來。

不過,盧院士倒也不是完全沒管他,走之前給他留了三千歐元的生活費,並且幫他將房費訂到了七月底。如果這些錢沒用完,也不用還回去,權當是對他的獎勵了。

畢竟要是這個發現被證實的話,無論有沒有新的粒子進入人們的視野,他都幫原本沒什麽存在感的LHCb華國研究組掙了口氣。

而這背後的意義,是無法用論文的數量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