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回 上總民孝義受再恩 安房侯仁心定軍令(第2/3頁)

這是昨日之事,今又有個老實人,不是別人,而是前為上甘利墨之助弘世,得了主仆安身的莊園的天津九三四郎員明。他身著武裝,帶領其莊園的二十多名莊客,也都身著鮫甲,來對東和荒川兩位家老請求道:“聽人說因大敵臨疆,所以今日國主調動人馬做禦敵的準備,為了報國主之恩,特來參見。臣之主公墨之助弘世,由於兩位國主的仁慈,雖得以繼承了神余的香煙和家業,但因他體弱多病,不能從軍出征。因此臣等想代替弘世,以死報答國主的洪恩。願跟在與神余、金碗有關系的犬士們的手下。”他的請求很誠懇,義成便召見九三四郎,親自對他說:“汝之所請不是沒有道理的,但人各為其主。汝不要顧他人,能終生善侍墨之助,便盡到汝之職責了。因此今日即使不從軍出征,侍奉我的八犬士已得到天皇批準賜姓金碗宿彌,有他們代替墨之助就夠了。夫孝子為其親不立於石墻之下,忠臣為其君,不助鄉黨之戰。汝之志可嘉,但所請難準,趕快退下。”義成言詞懇切地加以制止,九三四郎不覺感激得淚下,他叩頭奏道:“臣違抗君命,雖罪責難逃,但是仁義比死還重。命雖人人皆惜,卻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者。是因為它比死還重,而不得不如此。弘世倘如常人一般,能不參加這次軍役嗎?即使從軍戰死,既為義也就不會後悔。還是讓微臣去吧!”他這樣地苦苦請求,義成憐憫他說:“既然如此請求,也就不好拒絕了,那就給汝個職務。汝暫且在稻城,幫助搬運軍糧。能同強敵作戰攻堅劈銳,和押運兵糧維持自家士卒的生命,其忠其義是無異的。昔唐山在楚漢之爭中,蕭何和曹參始終在蜀運送兵糧,所以漢高祖〔劉邦〕 才能七十五戰成功,開創了四百多年的大業。汝應善體此義。”九三四郎聽了不好再拒絕,叩頭謝恩退下去後,與帶來的莊客等立即駐守在稻村城。這時聽說那南彌六的弟弟、上總普善村的莊客阿彌七;還有椿村的墜八也同來這裏從軍。義成便命令荒川清澄道:“那阿彌七,作為對其兄南彌六義死的嘉獎,已免除了各種勞役;同時阿彌七的次子增松,是南彌六的養子,我即使想用他,可他年僅十一歲,還為時尚早。另外椿村的墜八對其母很孝順。因此他日前不想與南彌六、九三四郎、出來介、復五郎等共同留在安房;並為孝而斷絕了與他們的俠義之交,請求回了上總。如讓他服這次軍役,似乎奪了他的孝心。因此告訴他們回上總。”清澄領命立即喚阿彌七和墜八來傳達了國主的仁慈命令,讓他們回家。阿彌七等十分感謝,回答道:“對國主的鈞旨不勝感謝,然而最初饒恕了舍兄南彌六的重罪,已蒙受很大的恩澤;在其死後得到犬江大人和貴家老的關照,死而得榮。縱然國主不催,在下如不前來從軍,以後也會被人說是不辨恩義的蠢貨。因此,雖然起不到多大作用,還是帶領增松前來從軍了。不能因為國主有旨,便乖乖地帶他回去,那樣一定會受到南彌六陰魂的責怪,而降災作祟。就請讓他在這裏服役吧。”他聲淚俱下地說出心裏話,並喚其子增松出來給清澄看,不想回去,另外墜八也陳述了他的心情,他稟奏說:“國主的命令實如同阿彌陀佛的慈悲心願。但是在下最初錯誤地想侵犯老國主,被饒恕了難以赦免的悖逆之罪,回到椿村後告訴了母親。母親聽了哭著教導說:‘你可決不能忘記國主的慈恩啊!要終生勤懇地耕種,年貢和服役都應該比別人加倍。’這次服軍役我之所以愉快前來,都是出於老人之心願。因此如被免除軍役回去,母親一定會怨在下沒聽她的話而很生氣。就請讓在下服完這次的軍役吧!不然母親一定很不安。”他這樣哀求著叩頭趴伏在那裏,不肯離去。清澄見他們都是一片赤誠,難以勸說,便退下去向義成詳細稟奏了阿彌七和墜八等的陳情。義成很受感動,他說:“真是匹夫之志不可奪。然而如將他們放在勇士的隊伍中,倘若不幸因中流矢或流彈喪生,豈不太可憐啦!因此讓他們三個去做烽火台的助手吧。增松雖尚是童年,但他是洲崎木工三的外孫、荒磯南彌六之後,所以氏姓為磯崎,讓他做助手的頭領。因此阿彌七和墜八同是增松的監護人,這個渡口的烽火台就由他們掌管吧。當然起烽火還有原來擔任此職的士卒。要傳告士兵們,新舊都應該團結一致。”清澄再次領命退下,立即向增松和阿彌七、墜八等傳達了旨意,同時對烽火台的士兵也傳了旨。阿彌七、增松和墜八這三個人被派去做這個事情自然喜不自禁。此事逐漸被傳開,三萬五六千名軍兵無不深受感動,他們說:“仁君在上,畎畝中也有忠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領想以烏合的十萬之眾來襲擊,焉能勝臣民一和的我君?”人人都無不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