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海風土志(第4/10頁)

及第一詩節末句:

是以,光明伊亞升於浪沬。

群島王國史

英拉德眾王

現存最古老的兩篇史詩(或歷史文本)為《英拉德行誼》與《少王行誼》,後者又稱《莫瑞德行誼》。

《英拉德行誼》大多似乎純屬虛構,講述莫瑞德之前的王,及莫瑞德登基後第一年。這幾位統治者的首都在英拉德島的貝裏拉。

英拉德島早期的王及女王——拉爾阿沙、多亨、恩納珊、提曼、塔戈塔等人——逐漸擴大統治權,最後自行宣稱為地海統治者。領土最南只達伊裏安島,不包括東邊的飛克威島、西邊的帕恩及偕梅島、北邊的甌司可島,但他們確曾派遣探險者前往內極海與陲區。地海最古老的地圖,約一千兩百年前於貝裏拉繪成,目前藏於黑弗諾宮典籍庫。

這幾位王及女王略通太古語及魔法,其中有些人的確是巫師,有些則由巫師提供谘詢或協助。但《英拉德行誼》中的魔法是飄忽不定的力量,依靠不得。莫瑞德是首位被稱為法師的人及王。

莫瑞德

冬至日回宴中唱頌的《少王行誼》,訴說莫瑞德的故事。人稱莫瑞德為法師王、白法師、少王。他出自英拉德島宗室的旁系血親,繼承表親的王位,祖先是巫師,擔任王室顧問。

詩篇以群島王國最為人熟知及珍愛的愛情故事開始,即莫瑞德與葉芙阮的故事。年輕的王在統治第三年,南下到群島王國中最大的黑弗諾島,平息當地城邦間紛爭。他乘“無槳長艇”回航時,來到索利亞島,“於春之果園”見到葉芙阮——人稱“索利亞島女”或“索利亞女士”。他未繼續前往英拉德島,而留在葉芙阮身旁。為許下婚盟,莫瑞德贈與她一只銀手環或臂環,那是他的家傳珍寶,刻有獨特強大的真符文。

莫瑞德與葉芙阮成婚,詩篇將他們統治的年歲描述為短暫的黃金時期,及日後道德與統治的基石與標準。

兩人成婚前,一名法師或巫師也追求葉芙阮,其名從未明言,只以“莫瑞德之敵”或“杖主”稱之。此人不願釋懷,決心奪回葉芙阮。兩人婚後和平的短短數年,杖主法力逐漸壯大。五年後,他以詩中詞語前來宣稱:

葉芙阮若非我所有,我將毀言兮果乙之字,

我將毀滅島嶼,由白浪淹沒萬世。

他的法力能在海上喚起巨浪,也能阻止或提早引入潮汐;聲音能迷惑全體人民,凡聽他言語者,都陷入他掌控。因此,他命令莫瑞德的人民反叛。英拉德村民大喊被王背叛,便摧毀自己的城市與農田,水手鑿沉自己的船、士兵服從敵人咒法,在血腥毀滅的戰爭中相互殘殺。

莫瑞德試圖將臣民自咒語中解放,與敵人對戰時,葉芙阮帶著一歲稚兒回到故鄉索利亞——她的力量會在當地達到顛峰。但敵人尾隨,意圖將她變成階下囚與奴隸。她藏身恩沙諸泉,憑著對該處太古力的智識,得以抵抗敵人,將他驅離該島。詩篇有言:“大地甘泉逐退鹹苦之敵”。但他在逃逸途中俘獲葉芙阮兄長薩蘭,當時薩蘭正從英拉德島啟航前往幫助胞妹。杖主將薩蘭變成屍偶或工具,派他傳口信給莫瑞德,說葉芙阮帶著孩子逃往英拉德之頷的小島。

莫瑞德聽聞口信,掉入陷阱,險些葬身。敵人從英拉德島西方往東,沿著廢墟一路追趕。在英拉德島平原上,莫瑞德遇見依然忠誠的同伴,大多是水手,自英拉德率領船艦前來協助,於是莫瑞德轉身戰鬥。敵人不與他直接對戰,而派莫瑞德手下受魔法束縛的戰士迎擊,更可怕的是,敵人以術法幹縮戰士軀體,直到他們“存活,卻似沙漠之黑幹屍”。為保護子民,莫瑞德退兵。

莫瑞德離開戰場時,天空降雨,他看到敵人的真名以雨滴寫在沙土上。

知曉敵人真名,便能對抗其咒術,將之驅離英拉德島,“駕乘西風、雨風、濃雲”,一路追擊,越過冬季海洋。雙方勢均力敵,最後對戰中,兩人在伊亞海附近雙雙身亡。

敵人因痛苦煎熬,憤而掀起大浪,使其全速淹沒索利亞島。莫瑞德身亡瞬間,葉芙阮便得知此事。她命令子民全數上船,然後,詩曰:“她手持小豎琴”,在等待毀滅浪潮來襲——唯莫瑞德或能平息——的時辰內,完成歌曲《白法師挽歌》。島嶼淹沒海中,葉芙阮亦隨之溺沒,然而,她的柳木搖籃船卻安然飄離,將其子瑟利耳帶到安全之地,身上帶著莫瑞德的信物——刻有和平符文的環。

群島王國的地圖上,索利亞島以白空格或漩渦標示。

繼莫瑞德之後,英拉德另有七位王或女王執政,國土穩健擴大富庶。

黑弗諾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