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唐王感恩認聖祖 玄奘驚夢思謁佛 (第3/6頁)

法常道:“大乘經典,老僧早有耳聞,亦有胡僧來長安節譯斷章散篇流傳。然自漢使迎佛入中土,皆以小乘為正宗,講的是打坐面壁,乞食忍饑..

非此不能悟性得道。你既師我門,又心猿意馬,得隴望蜀,托故說甚噩夢來哄老袖!”玄奘道:“弟子豈敢哄騙師父!所言句句是真..”再三懇求。

師父終不答應,慨然道:“昔有目連救母,卻是修了幾劫,有了大法力,方能破鐵城入地獄尋母;又蒙佛陀指點,做盂蘭盆會,使其母得脫一劫餓鬼之苦!——你才入法門幾日,焉可這般好高騖遠!”又勸道:“臨淵羨魚,不如遲而結網。還不快回房歇息,明日好有精神修持!”玄奘無奈,只好怏怏回僧房,一夜卻不曾眠。

玄奘因師父不發度牒,不敢擅離,只好在寺中苦捱,待機行事。

一日來了位雲遊僧人,法號空如,言明要與法常論辯。原來法常秉持“心無”之說,常雲:“無心千萬物,萬物未嘗無。”這僧人卻是“本無宗”,① 居士:佛教稱在家修行的人為居士。

① 度牒——封建時代官府允許俗人出家的立件。僧侶遊方時須攜在身上,以證明自己的身份,方可被其他寺廟接納。

開口便是“無在元比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兩高僧在法堂上引經據典,各執其說,詰難對方。爭辯了三日,不分勝負。約好來年再戰。

過了幾日,又遠道來一高僧,與弟子攜金燈與數面鏡子人寺,拜會法常畢,便入法堂將鏡子四面懸設,點燃金燈。只見鏡中有鏡,鏡鏡有燈,重重疊疊,交影復光,無窮無盡。這僧人指鏡問法常道:“敢問長老,此謂有,抑或無?若有,取出來瞧瞧;若無,本無乎,心無乎?”那法常亦是善通之輩,噗地將燈吹滅。那僧人一愣,旋笑道:“那鏡中仍有燈相!”法常道:

“那貧僧便砸了此燈!”客僧道:“砸它做甚——本非燈,金子也;本非金子,沙金也;本非沙金,灰塵也;本非灰塵,空空也!”法常闔目道:“老僧目不睹,心匪思,皆空虛。如之奈何!”兩高僧唇槍舌劍,辯到日暮,吃了幾盞茶,又秉燭夜戰。不在活下。

玄奘自忖:“大乘之教,雖傳東土為晚,然其慈航普渡法旨。令人無不心向往之。只可惜譯篇散亂,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二道。紛紜爭論,僧人多自擷所需,格義成說,黨同嫉異,與人爭辯不休。倘能朝西方盡取三藏真經而歸,一可正本清源,撥偏補闕,又可廣覽博取,汲取義理,宣化萬民。使向善之士,盡得法筏;蒙冤魂靈,鹹得超脫——母親亦可解脫地獄之苦!這等大善之事,何不踴躍為之!”又想,“師父不允,不如求於朝廷!”

主意已定,玄奘即夤夜撰一奏文,備言己身西行取經之意願,徑投崇玄署①。署令閱後笑道:“阿彌陀佛,這後生家有何才何德,敢效法顯②西行求法!”又嘆一口氣,心思道:“皇上將我家貶在儒教之後,正忙著給李老君修廟哩!老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休去煩他!”把玄奘奏文壓下不稟。

玄奘在寺,度日如年,聽僧官回復,卻如泥牛入海,沓無信息。

釋迦牟尼自降伏孫悟空,歸天竺靈山大雷音寺,彈指間五百年過去。這一日於法堂召集諸菩薩、羅漢、金剛、眾比丘、比丘尼弟子,講釋《妙法蓮花經》。如來開口曰:

“吾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意深遠,其語巧妙..力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說應十二因緣法;為求諸菩薩說應六波羅,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

如來自《序品》始起,講《安樂行品》、《方便品》、《壽量品》諸品,端的口葉珠璣,唇散馨香。忽佛眉上現白瑞光,繞法堂九匝。地面湧出百朵金蓮。眾弟子納頭禮拜,虛心揣摩。轉眼已至正午,忽聽大雄寶殿廡廊那兒傳來木魚①之聲,如來遂笑道:“佛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便心慌!——妙典大法畢竟不充譏也,散!”便搶先跳下獅子座,晃著胖大身軀,一溜小跑往齋堂去了。眾弟子也緊隨不舍。

① 崇玄署——隋唐時掌管佛教的機構。

② 法顯——東晉名僧,曾從長安西渡流沙河越蔥嶺到印度,經獅子國(今斯裏 蘭卡)、印尼之爪哇島歸國。

經15 年,歷30 國,取回大批經卷。

① 木魚——寺廟有兩種木魚,一為扁圓形,誦經用;一為長直狀.懸於大雄寶殿廡殿下,進餐時敲擊為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