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西陲的除夕,沒完的故事(第2/2頁)

“李哲存仗著自己是皇叔,橫行朝野,囚禁國老,朝中有耳聞者不少,敢於直面的卻沒有。”大帥一頓,“我也如此。”

我嘆了口氣。

“我知道國老病危之後就打算找你,你走得倒快。”大帥苦笑。

“師父騙李哲存中了毒,使李哲存不敢用強。他仙逝之後就嚇不住李哲存了,所以讓我早走。”

“聽說李哲存在找一部天書,能修成大羅金仙,可是真的?”

“恐怕也是師父誆騙李哲存的故事吧,師父並未跟我提過。”我捧著衣服答道。

“原來如此,我就不信鬼神之說。李哲存也是養尊處優只欠長生,才會被誑了進去。”大帥笑道。

我也陪著笑了笑,道:“師父當年想必名聲太甚,故以說他是神人都有人信。學生幼年時,曾聽市井故事,都說師父是天降戰神,助我大越得了天下,歸天復職了。”

“想國老當年,唉,千言萬語都不足繪其神采萬一啊。”大帥深吸一口氣,“你今年也剛好二十六歲,可知道國老的成名之戰?”

我輕輕搖了搖頭:“師父給我講過許多名戰,卻不肯講自己的往事。”

“或許國老另有深意,不過那戰天下皆知,我說給你聽也算不得泄密。”大帥閉目沉思片刻,“前朝末年,吳哀宗窮兵黷武,民不聊生,天下義軍數起,盜賊橫行。太祖武皇帝本是前朝淮南路經略使,統轄淮南軍政。”

“太祖皇帝不拘於愚忠,起兵討伐獨夫,解民倒懸。國老虛先生順天應命,輔佐龍駕,時年二十六歲。天下皆笑太祖手下無人,啟用少年,太祖皇帝不為所動。前朝通緒十八年,老吳將死,義軍之中卻起了紛爭。”

“當時兵勢最勁者並非太祖皇帝,而是從隴西起兵的武炳坤。通緒十八年,武炳坤率五十萬大軍伐我淮南根本之地,太祖皇帝領十萬甲士,駐守瞿陽迎戰。當時武炳坤手下大將如雲,謀士如雨。勇將如先鋒將軍楊子慶,韋康、韋壽,軍師如文濟、田沛,皆是一時俊傑。且瞿陽只是中城,五倍之眾攻之必克,天下人都道武軍必勝。”

“通緒十八年末,也是年關,國老臨陣遣將,用大將軍王綸,五千騎兵破武炳坤先鋒將軍楊子慶,一擊而還,我軍士氣大振。武炳坤揮中軍急進,國老伏在櫟陽的三千奇兵又一把火燒了三萬擔糧草。”

“趁武軍軍心晃蕩之際,我朝大帥楊可征奉命領兵三萬,以班為數,布金戈魚鱗陣破武炳坤中軍二十萬!武炳坤北上青吉城,國老卻早已料敵占先,於雲林道布五萬伏兵,由名將趙誠、徐輝統領,盡吞武軍敗卒。當夜火箭如飛,火油如雨,十萬武軍死傷無算。十年後,我從雲林道投軍,山石之上盡是焦黑。”

我聽得熱血彭湃。相傳楊子慶乃是手提銅錘的勇漢,王綸更是手持丈八長矛的名將,這些赫赫有名的將軍居然都在師父手下性命相搏。另有大帥楊可征,年過五十還能揮六十二斤的大刀斬敵於馬上,至於趙誠、徐輝二將更是從小聽熟的大將軍。

“此戰歷時四月,我方十萬迎敵,停戰之後反激增至六十萬,天下大勢由此而變。武軍一蹶不振,終於通緒二十三年投降王統。大越天下,國老真是功不可沒啊!”大帥嘆道。

“亂世出英雄,若非亂世,師父也未必會名垂千古。”我撫著膝上的舊衣。

“唉,大越之悲,只知戰神虛公,卻不知虛先生於內政也具非凡識略,厘定金制、稅制,國庫豐滿,亦都是國老的不世之功啊。”大帥嘆道。

我有些無奈,李哲存的勢力已然大到連大帥都不敢動他的地步。

“太祖皇帝或許為人蒙蔽,那太宗皇帝呢?”我問。

“李哲存乃是太宗皇帝的親弟。我估計,他正是以囚禁國老作為不爭皇位的條件,是故太宗皇帝不欲插手。現在聖上對李哲存更是寵幸有加,朝中百官大半都是其黨羽,越發難動他分毫。”

大帥嘆息聲聲,我只是撫著師父的舊衣。這些傳奇人物,永遠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或許這套舊衣是唯一我所能及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