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沙漠之城的分桃日(第2/3頁)

  立春過後第三天,無論哪一年,撒哈拉版農歷上都黃紙黑字寫明:宜收割,出行,上梁。雖說這裏是熱帶,這個日子裏能割到些什麽,人們也很難揣測。不過長期居住在撒哈拉之眼,無論是博士還是文盲,都已經很有默契的一早拋棄了生物常識,變得聽天由命。因此,這麽多人一起清早跑到這裏,是來收桃子的。

  桃,薔薇科,原產地中國,後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栽種。

  春日開花。其植物特征為落葉喬木,小枝光滑,芽有短柔毛。葉互生或生枝葉端,橢圓披針形,鋸齒或細鋸齒沿,無毛。其果可食。

  簡易百科全書植物部桃條,如是說。

  基於人類短視的特點,大多數看過百科全書上這一條的讀者,大約都只記得最後那四個字:其果可食。

  而且都食過。桃子嘛。毛茸茸,甜滋滋,吃完以後汁液很沾手,而且有一個核,怎麽吃也吃不幹凈。

  到底有哪一點值得如此大動幹戈?

  不管是為了什麽,反正大家表情都相當激動,把桃樹圍個水泄不通之余,哄哄亂亂還在聊天:“去年我那個,顏色指數差一點,久了表面就不夠好看。”另一個則說:“你已經算走運了,我那個,哼,居然漏電,動不動彈我一老高,別提多煩。”旁邊有人插話:“去年肥料下的都是重手。特意從微軟總部概念實驗室找來的呢。今年質量會上有點提高吧。”

  這些人清一色穿著白色的研究人員制服,清一色戴眼鏡,清一色早上爬起來沒有洗臉,無論皮色黑白黃紅,手裏拿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收納筐,上面白底紅色印著大字:HSC——人類居住條件研究中心的縮寫。

  就在這許多嘈雜當中,忽然有個人的聲音從樹頂上傳來,四個字如洪鐘大呂,登時把大家鎮住,曰:“別吵,排隊。”

  排隊是知識分子的強項。不過一分鐘,立刻秩序井然,可見剛才那種萬頭攢動的生猛場面,不過是一種短暫無政府狀態下的集體YY。翹首向樹上看去,那裏有個人胡子拉雜,精赤上身,非常不知識分子的坐在一根樹枝上,大馬金刀的吆喝:“筐給我遞上來!”

  排在第一位的仁兄聽令,奮力將手中筐子一掄,倒轉三周,呼的就飛了出去,那人將腳尖一挑,恰恰掂到了筐底,輕巧的落在手前,問到:“要十五寸還是十七寸?藍的還是粉的?”

  下面那個想了想:“藍的吧,去年我那個是粉的了。還有,十五寸,十七寸我那桌子不大好放。”

  只聽一聲答應,那人四處看了看,然後一伸手,從頭上摘下了一個外形超薄,帶著液晶顯示屏的手提電腦,新鮮,油亮,USB接口上還帶著綠葉子。

  中午十一點,所有“桃子”都告分罄,大家心滿意足拎上一年一度的福利品,先是大力鼓掌,對猶自跨在樹上檢視枝葉的山狗表示感謝。然後三三兩兩,轉身直奔科研中心大樓。

  這一天之於撒哈拉之眼,好比元宵節之於中國。好吃好喝的日子已經到頭啦,大家該幹什麽趕緊幹什麽去吧。但是分桃子這個傳統,則僅僅起源於五年前的春天。

  話說撒哈拉之眼,向來是沒有桃子的,直到有人將這兩棵樹自西域挪來。或者它們在沙漠裏待久了,生趣蕭索,也或者哪條根須進了水,突然之間,它們不再願意結桃子,而是突發奇想,一舉改成了結手提電腦。

  桃樹們苦出身,沒機會上計算機知識普及課,基礎薄弱,導致一開始結出來的電腦,款式質量都不敢恭維。速度慢不說,內存又小,沒事就死機。那些勇於嘗試野生電腦的人,因此被耽誤了不少工作進程。第二年,吸取了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教訓主要來自埋在樹下的好多本電腦圖文書),嘔心瀝血,奮發圖強,居然成功鼓搗出了純平顯示器與奔騰三結合的改良品,再承蒙大家及時施肥澆水,勤於埋書之功,超薄液晶顯示屏結合更先進功能的成果終於在萬眾矚目下粉墨登場。第四年,為了鼓勵桃樹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克服驕傲思想,再接再厲,冬天的時候,撒哈拉之眼全體居民在溫控中心前的空地上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一時群體狂熱下,居然把當時科研中心所有電腦都埋到樹根下去當肥料了。

  這樣一來,大部分科研人員無電腦可用,手頭工作只好都停下來。長夜漫漫,無心睡眠,城裏又沒有把卡拉OK修夠,大家無聊到競相不帶繩子出門暴走,好多人逛街逛餓了,就隨便闖進路邊房子裏大吃大喝,對社會治安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直到山狗不遠萬裏,跑去中國成都抱回了幾副麻將,引進了一杯花茶耗一天的茶館文化,整個城市的假期活動,才就此走上正軌。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自此在撒哈拉眾口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