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終於要來了(第2/2頁)

“河朔軍探明是十二個軍?騎軍有多少?”對淄青軍,袁懷河還是有所了解,但還是河朔軍是徐州方面才組建的,加之之前蔡州的主要注意力都在中院這邊,對這支隱藏在濮州邊上的軍隊了解並不多少,只知道是尚雲溪和朱密在負責整編,而大量梁軍降卒逃卒都歸入其中。

“騎軍規模有三個軍,都是以梁軍降卒以及尚雲溪部騎軍為主。”

袁懷河有些頭疼,雖然早已經預料到這一戰不好打,但是當河朔軍真正成軍之後,蔡州方面還是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梁軍能在中原立足數十年,無論是步軍還是騎軍皆有可取之處,之所以後來節節敗退,乃至最終被沙陀人擊敗,不在於士卒,而在於上層軍將,或者說也不在於軍隊中的任何人,而在於軍隊的體系和機制出了問題。

你能說梁軍的士卒不勇敢麽?不能,和沙陀人與蔡州軍、感化軍、泰寧軍惡戰這麽多年,再不濟也不可能幾年之內就退化到這種程度,梁軍可不像南陽那些鮮有打仗養尊處優的兵。

你能說梁軍武將軍官沒有戰鬥經驗,或者說武力不足?當然不可能。

大梁從立國開始就處於四戰之地,被敵人包圍之中,兩年一小戰,三年一大戰,基本上就沒有消停過,可以說大梁坐擁河洛中原十余州膏腴之地,其錢糧就都用在養兵打仗上來了。

無論是士卒還是武將軍官論武勇,並不輸給任何一支軍隊,不敢說天位高手滿街走,天境高手多如狗,但起碼小天位強者數量之多不輸於任何一家藩閥,軍官個體素質也不遜色任何一支軍隊,這絕非誇大其詞。

但是他們卻潰散得如此之快,敗得如此之慘,讓周圍一眾藩閥都是目瞪口呆,不敢置信。

看起來梁軍似乎不值一提了,但是像袁懷河這些深知內情的人才知道並非如此。

梁軍如果依然是那支梁軍,那麽真的不足慮,但是一旦他們被徐州軍武裝起來,更換了指揮體系和保障機制,那麽就截然兩樣了,或許在磨合適應期中,戰鬥力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只需要打上一兩仗,他們立馬就會凝結成型,變成一只讓人可畏的強軍。

這一點,袁懷河確信無疑,蓋因一少部分歸降了蔡州的梁軍就是如此,袁懷河不相信徐州軍會意識不到這一點。

袁懷河還是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手中兵力的不足,地盤太大了,有些地方可放棄不守,但是有些要害之地你卻不能不派兵防禦。

像蔡州老家,像亳州第一線,像自己現在站著的宋州,你能不派兵麽?不派兵,徐州一支偏師就能攻城略地,深入腹地,自己敢和徐州這麽拼消耗麽?自己拼不起啊。

可這一分兵,就捉襟見肘了,明知道宋城肯定是徐州軍必奪之地,但自己也不可能為了守宋城就放棄亳州,否則徐州軍揮兵直入,一舉奪下潁亳,那袁家還剩什麽?一夜回到從前,還拿什麽和徐州軍拼?

心有余而力不足啊,雖然袁氏在培養家族子弟上頗有成效,但是畢竟一個家族的人才要撐起這樣龐大一個地盤很顯然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哪怕是拉上了趙、薛、何三家,仍然遠遠不夠。

相比之下,徐州政權在人才的選拔任用上卻是毫無限制約束,甚至大量提拔使用降將降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徐州也就是最早的淮右政權從一開始就不是依靠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家族,而是從外來吸納人才,最早的光澮本地和大梁閑散人才,到後來就開始進入快車道之後的淮南人才,徐州和兗鄆人才,乃至現在的平盧人才都大舉進入了徐州體系內。

袁懷河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一點想要效仿徐州,但是他很快就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現在蔡州政權就是建立在以袁氏家族為根基趙薛何三家為枝幹的這一體系上的,連當初何家進入這一體系都引起了袁趙薛三家的一些反彈。

利益就那麽多,如何分配本來就充滿矛盾,你現在還要引入其他人來,這就是要立馬引起內訌內亂的先兆,所以至少目前蔡州還無法做到,只能在形勢穩定,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前提下再來進行分配,但看起來周圍的沙陀人和徐州都不會給自己這個時間了。

想到這裏,袁懷河也不禁暗自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