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政務(一)(第2/2頁)

但是現在軍管的形式顯然已經不適合如此龐大一個區域的管理了,尤其是在面臨著未來這一區域將要以發展和積累的方式來應對江烽繼續北伐以抗衡可能到來的胡人南侵這一現實威脅,所以盡早確定行政架構,恢復地方民生發展,乃是當務之急。

事實上在之前,江烽也分別與陳蔚、王煌、杜拓、鄭居、嚴序等人進行過多次單獨交談,一方面要對目前淮右(武寧)各州的行政官員安排進行磋商,一方面也要就淮右(武寧)目前亟待解決的政務進行敲定。

另外還需要就下一步淮右(武寧)軍可能采取的軍事行動與政事廳這邊進行協調。

在江烽看來,只有讓政事廳和樞密院這邊的事務協商機制進入一個良性對接,自己確立的這個架構機制才算是基本成型,才能讓自己稍稍緩解一下壓力。

“澮州刺史人選既然張公認為許信足以勝任,那麽就定下來是許信了,相比許信在大道學堂中既授課,也算是學習,兩年裏也該有所收益才對。”

江烽首肯了王煌提出的人選,敲定了許信出任澮州刺史一職。

這是王煌和張璜之間共同商定的澮州刺史人選。

許信也是許氏旁支,甚至在最早的崇文書院中還擔任過江烽的老師,後來江烽在澮州組建了大道學堂,邀請了許信出任授課教師,同時許信也有意仕途,在大道學堂錘煉了兩年,眼見得自己不少學生都已經踏足仕途,自然也有些不甘寂寞了,所以在張璜的推薦下,許信這一次也算是入圍了。

目前政事廳考功司主要由王煌負責,而杜拓則主要負責財賦稅收這一塊,可以說,人和財,這兩塊就算是由這二人來主抓了。

“賀國珍遷任廬州刺史,楊勛出任徐州刺史,這一任命盡快發下去。”江烽對前期的磋商已經有了腹案,對已有定論的安排就不再糾結,“楊固可先行安排到滁州擔任長史並兼任行軍司馬……”

楊勛雖然年齡偏大精力不濟,但是由於其長期擔任濠州刺史,而濠州位置特殊,與徐泗兩州緊鄰,楊勛在淮北亦是頗有名聲,所以在目前徐州局面未定之前,江烽才考慮讓楊勛出任徐州刺史。

江烽現在不敢輕易從徐州本地士紳官員中擢拔來擔任刺史這一要職,蓋因內裏太過復雜,涉及諸多瓜葛。

楊勛在宦海沉浮多年,政務經驗豐富,雖說現在因為年齡原因有些精力不濟,但是江烽也不指望他能幫自己扛太久,有兩年足矣,這一安排江烽也是專門與楊勛進行過溝通,最終才說服了楊勛同意。

當然作為對楊勛北上的一個補償,江烽也才有意擢拔楊勛長子楊固出任滁州長史,在滁州刺史未定之前,實際上楊固就是以長史身份代行刺史職責。

“子良,濠州刺史人選,你和丕之可有定論了?”

泗州刺史人選也是一個相當關鍵的角色,在俞明真統治泗海二州期間,雖然泗海二州都有刺史,但實際上這兩個刺史都是近乎於傀儡的人選,基本上都是由俞明真掌控二州,但隨著淮右體制的確立,軍將與民政之間的分割,軍隊不得再幹預民政事務已經成為一個鐵律,除非進入戰時狀態。

但考慮到泗州的特殊情況,江烽也專門交代陳蔚和王煌要與俞明真溝通一番,不過俞明真在這種事情上倒是頗為知趣,斷然拒絕了二人希望他就人選問題發表意見的要求,表示軍將無權幹預民政這是君上確定的鐵律,無論是誰來擔任泗州刺史,他都會堅決支持。

“明真將軍雖然沒有任何意見,但是屬下和丕之也就這個人選征求了地方士紳的意見,最終覺得原徐州刺史府長史費牧較為合適。”陳蔚站起身來道。

“哦?費牧?可是那侍母至孝的費牧?”江烽有些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