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軍改(一)(第2/2頁)

在淮右(武寧)軍進軍兗州的同時,對泰寧軍各部的點驗也有條不紊的展開。

這是淮右(武寧)對接受原泰寧軍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可以保留軍隊,但是一要服從命令,二要清點清楚人員,不允許虛報人員。

這大概也是讓泰寧軍方面最為難受的一點,但是在這一點上沒有條件可講,如果不能接受這兩條,江烽寧肯暫時不接受兗州,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來控制兗州。

當然,這個其他方式的含義很豐富,自然也可以讓無數人浮想聯翩。

最終泰寧諸軍還是接受了這一條件,但他們也希望淮右(武寧)方面能夠考慮到泰寧諸軍因為遭遇了這兩年困境,所以在兵員上缺額較多,言外之意還是希望淮右(武寧)方面能少撤編,盡可能保留他們原有的各軍編制,只需要補充足夠的兵員進去,就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江烽對這一點倒是沒有太刻意的針對,在他看來,只要服從命令,而軍隊戰鬥力的確能夠達得到要求,自己為什麽要去刻意限制?

難道就因為擔心原來泰寧軍各部力量太大,擠壓了原淮右軍體系?

他還沒有那麽狹隘,如果是那樣,反而會影響到整個淮右(武寧)軍體系的融合,而且他也相信,以現在的形勢,泰寧軍各部應該看得清楚,誰更強大,跟著誰會更有前途。

“君上,押衙大人和梅大人他們回來了。”身後傳來親衛的腳步聲。

“哦?那好,請九郎他們到節度使府中,我馬上回去。”

此次點驗是由王邈和梅況二人負責,因為涉及到泰寧諸軍,情況異常復雜,泰寧軍左右二十個軍加牙軍外,除開朱茂帶走四個軍,還有在鄆州那邊的兩個軍不知所蹤聯系不上,剩下的十五個軍理論上人數應該達到三萬七千五百人,但實際上由於戰損、本身缺編以及後期兗州困難,大量士卒逃亡,這十五個軍總計在冊尚存的兵員淮右這邊估計應該不足兩萬人,但具體多少,卻需要進行實地點驗之後才能作數。

這項工作極其繁重,而且點驗之後就涉及到要進行整編重組,也就涉及到泰寧軍各軍頭們的切身利益,所以其中免不了會有各種花巧手段使出來,這就需要一個經驗豐富且還有相當水準的牽頭者以及一批忠貞可靠的人員前去進行點驗。

江烽最終安排王邈和梅況來負責這項工作,而具體點驗人員則主要是抽調大道學堂中的一批學員臨時來負責,這幫學員忠誠度毋庸置疑,也不易被外人收買,有王邈和梅況兩人坐鎮,加上還從淮右觀察使府中抽掉了幾名經驗豐富的幹吏牽頭,對兗南與兗北及沂州的泰寧軍諸部進行點驗。

王邈和梅況各帶一半人分成兩組來進行點驗,花了半個月時間才算是勉強把這項工作完成。

江烽也一直在考慮下一步淮右(武寧)未來的格局體制該如何來調整。

以淮水劃界,實際上自己的統治區域已經分成了兩塊,淮水以北的徐州、泗州、海州、兗州、沂州,已經未來可能納入的鄆州,這六個州未來將會是以武寧節度使這個頭銜來進行管理,而以壽州、廬州、澮州、濠州、光州乃至以後可能納入的舒州、和州,甚至更遠一些可能納入的滁州,這八個州,將會是以淮右節度使來統轄。

政區這一塊可以縣、州、節度使這個格局來進行,甚至兩個節度使府可以以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來進行,但是涉及到軍隊卻需要好好考慮。

以淮北軍和泰寧軍為基礎的武寧軍當然會重建起來,但這種完全以地域和原來的傳統沿襲為格局的建軍模式也有很多弊端。

江烽考慮會以這種主要脈絡來建軍,但是卻不能完全按照這個模式來,否則這種界限分明的機制很不利於日後的戰爭,看看大梁和淮北的這種情形,就能知曉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