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渡淮(第2/2頁)

當然戰場上一切千變萬化,任何意外,任何你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都會變成可能,更何況西面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蔡州,他們會坐視淮右就這麽大搖大擺長驅北上?

從斥候和細作反饋回來的消息顯示,姚承泰部駐軍戰鬥力相差較大,駐紮在符離的兩軍主力實力最強,蘄縣兩軍次之,通橋一軍再次,然後還有兩軍分別駐紮在蘄縣和符離外圍,屬於團練軍整編而來,戰鬥力最差。

除開這七軍外,姚承泰還有兩個營的親衛營,號稱博浪營和摧山營,戰鬥力最強,也是姚承泰親手訓練出來的部隊,與蔡州的龍雀尾相似。

柴永神色復雜的站在一盤看著正在迅速渡淮的各部大軍,他的第十軍排在了倒數第二。

對此他倒是不太在意,他更感慨的是江烽的膽魄勇氣。

在他看來,事實上除了第一軍的戰鬥力的確夠強要比原來的忠正軍和德勝軍要強外,像牙軍以及從河朔軍轉化來的第六軍、第八軍與原來德勝軍、忠正軍中的精銳也就在伯仲之間,而像第四軍、第五軍的戰鬥力就不值一提了,純粹就是一幫訓練不錯但毫無經驗的新軍,這種軍隊在大戰中的傷亡率會很高,也有很大幾率被打崩,要想成長起來,起碼也要經歷一兩場真正的惡戰。

但就這麽一支軍隊,江烽就敢如此大膽的揮軍北上直取徐州,這一點,柴永自嘆弗如。

當然,柴永也能看清楚雖然在軍隊的硬實力上淮右軍並不算十分出色,但是在軟實力上,淮右軍卻出類拔萃,至少是自己見識過的德勝軍、忠正軍以打過交道的東海軍、鎮海軍不能比的。

良好有序的後勤保障體系,極為優異的情報收集能力,還是十分穩固團結的將帥謀臣群體,以及極為強大的經濟實力保障,這都是淮右軍的底氣。

軍隊缺乏經驗這不是問題,打一兩仗,在流血和死亡中留存下來的將士自然而然就能完成蛻變,而厚實的後備兵源可以迅速填充這些軍隊,而一旦完成整合,這些軍隊的戰鬥力就立即會上一個台階,所以這恰恰是最容易解決的。

淮右軍在擴軍上的謹慎也讓柴永既驚異又暗自佩服。

以他之前的猜測,淮右軍現在五個州地盤,甚至還有半個南潁州,以及一個和州尚未算在內,擴軍到三十個軍左右應該是很正常的狀態,像淮北感化軍也只有五州之地,但是軍隊最高多達接近四十個軍十萬人,而現在的淮右經濟實力要遠強於淮北五州的時候,但淮右到現在進行了一輪大擴軍之後也不過十八軍,這還是將水軍和騎軍都囊括在內。

按照江烽的說話,精兵強將,但在柴永看來,有時候量不是質能彌補的,蟻多咬死象這不是虛言。

好在淮右在後備兵源補充體系建設上做得相當到位,這也是柴永最看重的,一旦戰損之後,可以用經過初步訓練的後備兵立即補充進來,稍加整訓就可以恢復元氣,甚至還能有所提升。

注意到柴永的神色復雜,江烽瞥了對方一眼。

這個最後投誠的楊吳體系軍將大概是最復雜的一個人了,武道水準已經進入小天位,但是卻不太受秦漢、駱成淦這些大族出身的廬州籍軍將待見,但是從此人表現出來的氣度思路來看,此人確有不俗之處,江烽也很希望看一看此人在這一次徐州之戰中的表現。

正因為如此,他願意將此人帶在身邊,哪怕像丁滿、郭嶽都表示反對,認為此人武道水準太高,一旦有不軌之心,他們都難以防範。

但在江烽看來,只要柴永沒有失去理智,就不可能對自己有什麽不利的行為,楊吳已經成為過去,而柴永雖然是一個有想法的武人,但他缺乏根基人脈,而且更缺乏機會,唯有依靠自己才能實現他自己的想法。

或許這個家夥在羽翼豐滿之後會有些麻煩,但絕對不會是現在,甚至江烽認為以柴永的眼光他會越來越覺得跟隨自己才是最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