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聰明人(第2/2頁)

陳蔚這一趟去了如此長時間,自然不會僅止於為江烽討來一個淮右宣撫使名頭這麽簡單,大家都知道這就是一個名頭大義,而要讓這個名頭大義變成實質性的有價值的東西,那還是要依靠淮右自身的實力。

懇請朝廷同意淮右開州試是陳蔚這一趟去長安最重要的任務,經過一番交涉,朝廷最終同意了淮右的這個要求。

在長安看來,這是淮右向長安輸誠的一種表現。

州試之後也就意味著省試,而省試只能是朝廷開考,那麽淮右州試後的士子自然也就要去參加省試。

朝廷如果開考省試,那麽獲得朝廷認可的士子們就可以被朝廷安排回淮右任職,這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好事。

日後朝廷可以以這種方式來向其他藩閥推行此種方略,源源不斷的把各地士子納入朝中進行宣撫恩賜之後再行分派回地方,這樣一來結恩於人,哪怕這些士子回去之後只有一部分能銘記朝廷恩德,那也值了。

再說了,朝廷也一樣可以在關中大開州試,甚至規模更大,等到關中州試之後的大批士子進入省試過關,然後源源不斷的將這些士子派到諸如淮右這樣的地方任職。

這些士子家族親眷皆在關中,自然不比那些外地士子,對朝廷的忠義不言而喻,所以可謂一舉兩得。

基於淮右表現出來的這番誠意,所以朝廷才會最終同意將淮右宣撫使這個職位授予江烽,同時也同意陳蔚以光澮壽防禦守捉使府的名義在關中招募士人,選為防禦守捉使府的吏員。

只不過陳蔚在關中的這番招募活動規模甚大,遠遠超出了一個防禦守捉使和宣撫使所需的吏員,但是誰也不在意這一點,畢竟淮右一地江烽是土皇帝,到了淮右這些士人如何安排那也由得江烽。

此次陳蔚長安之行初略估計也招募到了士人吏員超過五十人,這些人都會陸陸續續來到淮右。

當然這些士人大多是一些不得志的旁支或者庶族讀書人,真正屬於關中大族士紳的並不多,其中亦有不少曾經在關中本地縣鄉一級幹過低等吏員。

在得到了陳蔚的許諾之後,這些人也就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來淮右一行,對他們來說,關中的機會實在太少了,經常是打破頭也難得獲得一個機會,尤其是那些庶族出身的士子,要想突圍而出,更是不可得。

陳蔚的長安之行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這讓江烽對陳蔚能力又高看了幾分。

之前江烽看重陳蔚是因為陳蔚出自澮州本地大族,但現在看來,在固始擔任縣令多年,加上陳蔚本人也是州試考舉而出的士人,加上其背後士紳望族的底蘊,使得他具備了其他人不具備的才能。

關上門,江烽慢慢走回院內。

陳蔚已經越來越脫離了陳氏一族的局限性,更多的以淮右長史的身份來為自己考慮問題了,這是一件好事。

以陳蔚的眼光,他應該看得到,淮右的前景越來越可期。

隨著吳地內亂,淮右在吳地的擴張已經是不可避免,一旦拿下廬濠和滁四州,淮右便會一躍成為江南可以與越國比肩的強藩,而廬濠和滁四周的入囊,也會使得最早追隨自己的這一批士紳們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廬濠和滁四州土地肥沃,人口密集,而且未盡蟻賊荼毒,稍加整飭便可成為未來淮右的核心腹地,依托這一大片魚米之鄉,淮右便可北望淮北,西謀蘄黃,到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從龍之臣了。

陳蔚是聰明人,所以現在陳氏才會表現得越來越配合,甚至連帶著也影響到了黃、譚等本地大族,陳蔚甚至對自己安排從關中招募人才都毫不抵觸,絲毫不擔心這會影響到本地士紳士子們未來的發展空間,從這一點就能看得出來,陳蔚眼光遠超出本地這些其他士子。

對於聰明人江烽從來不會吝惜獎賞,只要他能為自己效命,陳蔚如此,王邈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