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潛移默化(第2/2頁)

兩千匹夏州戰馬已經隨著光州刺史和長史到位而送到,這讓秦再道也是大松了一口氣。

騎兵迅速補足到了四個營,但人馬補足,要讓人馬合一變成合格的騎兵,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耗費巨大的心血和訓練。

江烽兩度前往騎軍營寨察看,騎軍都不在營中,全數拉出去訓練去了。

騎軍的訓練主要在殷城,那裏荒坡野地甚多,地形地勢也較為復雜,尤其適合訓練。

按照秦再道的觀點,淮右騎兵不僅僅要適應平原地區的野戰,更要學會在丘陵地區的突襲浪戰,蓋因淮水以南地區丘區和平原混雜地帶占大部分,不像中原和河朔那麽一馬平川,需要因地制宜。

除開騎軍外,五軍步軍的訓練也在有條不紊的鋪開。

江烽給出的訓練方式很快就在步軍和牙軍訓練中全面鋪開了,對壽州一戰中,步軍諸軍超強的野地行軍能力讓從楊堪、丁滿到許子清、張越他們都意識到了這種訓練方式帶來的變革性改變。

在之前,哪怕是大梁步軍中實力最強的龍驤軍,日行百裏這種情形不是沒有,但是絕對無法持續兩三日,這一點楊堪、丁滿他們都心如明鏡。

也就是說,哪怕是以最強悍的大梁龍驤軍步軍為例,這種急行軍日行百裏可以做到,但是在第二日第三日是絕對無法持續這種水準,但是這卻在澮州軍做到了。

而當時的澮州軍第一軍、第二軍乃至第三軍采取這種訓練方式最長也不過一年時間,像第三軍甚至只有區區幾個月時間。

當然,並不是說野地行軍能力超強就說明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就強了,這僅僅是一方面而已,但這一方面對於像步軍這種移動能力較弱的軍種來說卻是極為關鍵的。

尤其是在江淮這一帶騎軍不占主流的地區,步軍的行軍水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戰鬥力水準的一個代表性標準,並不亞於野戰和攻城戰力標準。

江烽給這支軍隊帶來的改變還不僅止於此。

像隊列訓練、體能訓練,像小隊形擡木訓練,武裝泅渡,夜戰實戰訓練,這都一度讓楊堪他們難以接受,覺得這完全顛覆了之前他們在廣勝軍中的訓練方式。

不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法則還是用到了這上邊,楊堪他們采取分步驟和對比式訓練來觀察效果很快就折服了所有人,沒有比較就沒有效果,誰也無法否認看到的事實,所以雖然大訓練量帶來了很多其他因素的開支,但是對軍隊的戰鬥力提升卻是顯而易見的,這甚至也引起了軍隊本身的一些變革。

正如楊堪和丁滿等人在與江烽探討時所提到了的一樣,像大梁軍中最重視的從軍指揮使、軍都虞候、營指揮使、指揮副使,頂多到都頭一級,這幾個層面的武將軍官的戰鬥力基本上就能決定一軍的戰鬥力能達到什麽樣的水準。

但江烽推行的新式訓練方式卻對這一標準造成了沖擊,隨著隊列訓練和以隊、什為訓練基本單位的方式推行,加上小股組隊合練方式,使得以都頭、副都頭、隊正、隊副這種更為低層的基層軍官作用就開始凸現出來了。

蓋因隊列訓練對軍隊的軍紀要求更高,長期訓練下來,能夠形成遠勝於當下其他藩閥軍隊的軍紀和協同能力。

而像負重擡木這種小隊協同訓練同樣能強化這種小隊配合,加上張挺來之後更是將白馬寺方面的諸多組隊配合攻擊作為標準訓練來強化訓練,所以這使得都頭以下的基層軍官作用更為明顯。

這也意味著在同等情形下,淮右軍平均戰力已經高於其他藩閥軍隊,但是擺在淮右軍面前的卻是在中高級武將軍官,比如都頭以上的諸如指揮使、副指揮使乃至軍都虞侯和軍都指揮使這一層面仍然略遜於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