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禮(第2/2頁)

而王邈提到的這幫盧龍軍和成德軍,中間就有相當數量的騎軍,按照王邈所言,欲願意南下投奔淮右的盧龍軍和成德軍數量有五六千人,其中騎軍就占到一半以上,這對於淮右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了。

不過王邈也很客觀,直言不諱的說到這幫盧龍軍和成德軍也非善類,他們在河朔那邊養成了驕橫跋扈的脾性,如果真的來到淮右,是禍是福還很難說。

尤其是河朔三鎮素有叛亂的習慣,若是接受了這幫“叛軍”,在淮右他們覺得不合意,說不定哪天就會反叛,這種可能性並非沒有,所以接受不接受,需要考慮清楚利弊。

江烽當然也清楚河朔三鎮那幫軍隊的德行,這麽多年來河朔三鎮軍隊的惡名在外,所以他們縱然想投大梁,大梁也不會接受,至於像臨近的泰寧軍、平盧軍都根本不會接受這幫兵痞,所以在考慮這個問題時,王邈也很謹慎,專門提醒江烽務必要考慮清楚。

“九郎,你的擔心我明白,不過區區幾千人,來到我們淮右地盤上,縱然他們可能還有些桀驁驕橫,但是我想他們南下時恐怕也應該考慮到很多問題,如果某連這點胸襟魄力都沒有,那真的趁早去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算了。”江烽頓了一頓,“更何況,我一直覺得一支軍隊總還是應當有點兒血性脾氣,或許河朔軍在這血性脾氣方面沒有用對方向,但是如果沒有一點血性脾氣的話,我估摸著河朔軍也就沒有幾個人看得上了。”

王邈沒想到江烽還會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琢磨了好一陣才道:“大人明鑒,既然大人如此看,那某就準備去推動此事了。”

“盡管去,九郎可以代表某告知他們,來淮右,吃喝用度淮右不會虧待他們,但卻必須要遵從淮右軍的軍紀規定,若是吃不消淮右軍的軍紀規定,趁早別來,免得日後人頭落地卻沒有後悔藥可吃。”

……

王邈就任防禦守捉使押衙一職宣布後只在澮州呆了三天。

三天裏,王邈將自己對淮右軍目前現狀做了一個評述,同時也專門就淮右軍存在的那些薄弱環節洋洋灑灑數千言寫了下來,交給了江烽和崔尚。

江烽和崔尚都對王邈的這篇評述認認真真的琢磨了一番。

不得不承認,將門出身同時又遊歷了多地的王邈兼具了武將和幕僚的水準,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考慮問題的方式就和純粹的謀士和純粹的武將不一樣。

很多問題他比武將看得遠看得寬,比謀士看得細看得準,尤其是一些細節性的問題,比如後勤保障上的運輸倉儲,崔尚看得到,但是雕琢不了那麽細,而楊堪他們知曉,卻未必考慮得到那麽周全,但王邈卻能看到想到。

又比如軍隊如何與術法一道的配合結合問題,王邈同樣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看法,尤其是在野戰中如何發揮術法一道的威力,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建議,連楊堪和鄧龜年都覺得極有見地,值得一試。

三日後,王邈啟程前往河朔,但前往河朔的卻並非只有王邈一人,與他同行的還有甘泉和另外一名出身河朔的術法師。

既然王邈都能想辦法從盧龍和成德軍招攬到騎軍,那麽為什麽不可以把範圍放得更寬一些,對術法一道的人才,淮右更是不吝用更好的條件來吸引招攬。

前期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來自河朔的術法師加入了澮州的道藏所,但是江烽覺得還不夠,還遠遠不夠。

澮州道藏所完全可以在擴大更多,河朔既然受到契丹的滲透,那麽肯定會有很多術法人才不甘於為契丹人所困,選擇更好的環境就是必然的,淮右正好可以承接這一機會。

江烽甚至還把心思放得更寬,設若河朔那邊真的局面糜爛,哪怕是尋常百姓,淮右一樣可以接納,澮壽二州現在有的是荒地可供開墾,所以他也把這個意思交代給了王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