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長安居不易(第2/2頁)

……

江烽並不知道尉遲無病早已經收到了他的名剌,他現在還沉醉於大唐盛世之後的長安城風光之中。

雖然經歷了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但是長安城卻不像原時空歷史中那樣疊遭破壞,兩場戰亂都未曾直接沖擊到長安和洛陽這兩個當時世界的最大都市,所以長安依舊保持著其固有的泱泱華都的氣象。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李唐的沒落,關中諸藩的割據格局逐漸形成,令不出潼關成為現實,北方沙陀、契丹、黨項等異族的興起,對整個中土局面都帶來極大沖擊,而龜縮與關中的李氏再要想對整個中土大地發號司令的可能性日漸渺茫。

關中的沒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時的長安雖然不復有當年開元盛世之繁華,但是仍然是整個中土無可替代的第一都,哪怕是繁華更甚的汴梁,但是與長安相比,仍然缺乏了幾分氣度,這是需要歷史的沉澱來孕育的,大唐數百年的榮光就積澱在這座城市中,百萬人口雲集於此,既讓關中感到驕傲,同樣也讓李唐不堪重負。

從大慈恩寺出來,江烽一行人也興致勃勃的去了大雁塔,然後又去了小雁塔,這才回到旅舍。

對於能夠重溫盛唐時的一番風韻,對以江烽來說可謂難得的機會,對於鞠蕖來說,長安卻不算陌生,她來過兩次,當然蘇鐵、楚齊以及吳瑕就真的成了土包子進城了,幾雙眼睛幾乎用不過來。

“感覺怎麽樣?”江烽洗漱了一番之後才回到廳堂中坐定。

盛夏時候,饒是修行武道已至天境,仍然感到幾分奧熱,對與鞠蕖和吳瑕來說,雖有馬車,但一樣香汗淋漓,早早就回房中沐浴去了。

“不愧是大唐神都,泱泱皇城,屬下覺得汴梁與長安相比都要缺幾分底蘊。”楚齊文縐縐的說了一句。

“大郎說得對,不過屬下覺得這長安城與汴梁相比,雖然多了幾分氣韻風範,但是感覺卻像是缺了一些精神,嗯,就想是路上的人勁頭不足似的,而且除了那些達官貴人們,尋常百姓的生活也遠不及汴梁城裏的人。”蘇鐵的觀察也更為仔細。

江烽點點頭,蘇鐵看問題更準確,長安城內居民人數不少於汴梁,但是其生活狀況卻不如汴梁城中局面,雖然不能說人人面有菜色,但是衣衫襤褸者甚眾,而且乞丐尤多,社會治安狀況也遠不及汴梁。

這一點原因江烽也大略知曉,關中一地是根本無法養活長安城百萬人口的,這就要求包括兩川、南陽、河東、江淮、荊襄都需要向長安輸入糧食、布帛、鹽鐵、絲茶等生活必需品,但漕運之道卻被大梁扼制,這也是關中始終無法和大梁徹底翻臉的主因,近一二十年來,江淮物資由江入漢水,再由陸路轉運,金商武關道這條道路也日益重要,荊襄和南陽的糧食絲茶基本上都是通過這裏運入關中。

隨著關東諸藩的獨立性日趨增大,對關中的尊敬程度也日益下滑,尤其是遇上水旱蝗災,自身都難保之時,對關中的需求自然就削減了。

好在大梁雖然和關中不對付,但是卻少有扣押通過漕運運入關中的物資,這也使得關中和大梁形成一種類似於當初春秋時候秦和東周之間的關系,大家都沒有徹底撕破最後那層面紗。

當然關中雖然因為自身難以滿足需求而需要關東的物資,但作為溝通兩川、西域的咽喉,商貿發達,仍然使得這裏成為富著恒富,窮者恒窮的銷金之地。

關中人多地狹,一旦遭遇水旱,便會有大量流民湧入長安,而這些人很多進了長安便不願返鄉,這也使得長安這座城市越發龐大而復雜,尤其是要供養這龐大人口的難度越發大,對關東諸藩的依賴也與日俱增,甚至讓長安對大梁的底氣也越發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