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章 知竅(第2/2頁)

清幽的環境非常適於思考,據寶光說,前些年,於舟老道便喜歡到這裏來,一坐就是七八天,只是近些年來得少了,這裏反成為小道士偷閑的凈土。

如今,小道士又把它讓給了余慈,希望這兒能帶給他靈感。

余慈腦中確實閃爍著靈光。

這靈光是慕容輕煙遠行前,無意間的那句話引發的,又在這清幽小谷中孕育滋養。

當時,慕容輕煙提到了南松子,而余慈便想到,在南霜湖上,南松子那廝曾嘲諷他的符法是個破爛,而在此之前,那廝還說了幾句很生動的話:

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

這便是余慈腦中靈光的真正來源。

余慈手上不停,五指輪動,挑得虛空中一枚靈符來回滾動。正是清心咒。與之同時,他的心裏始終轉動著三句話:

符必有靈。

靈者,通竅是也。

竅竅相通而靈光煥然,符成矣。

這三個句子,堂堂正正書寫在《上清聚玄星樞秘授符經》的總綱中,其中最後一句,解良仙長還曾將其提出,與另兩個句子並列,用來論述何者為符、符之關鍵在何處、如何畫符這一串遞進的概念。

余慈也是模仿著解良,舉著符書研究了整整兩天,終於從千言的總綱中,摘抄出這三個句子,同樣是扯出了遞進關系,然後,一切都清晰起來。

竅竅相通……

余慈以前一直把它理解為畫符時,神意元氣要流動不息,前筆後筆橫貫縱接,筆筆相通。這本也是沒錯的,可如今他覺得,他似乎是簡單的問題想得復雜了。

按照解良的說法,畫符無外乎布精氣、書圖象,以通神靈。這裏的“布精氣”,即是存神意元氣於符上,可是存在何處?

那便是像南松子所說的那樣,畫符需知竅,“精氣”、即修士以神意驅動的元氣,要存到“竅”裏去。

余慈松開手,讓清心咒懸浮在眼前,伸指比劃兩記。雖然沒有真正發力,可是隨著心念的流轉,指尖有一種輕輕陷進去的感覺。

如果感覺無誤,那麽經過多日來無數次的試驗,他找到“竅”了!

所謂“竅”,在符箓結構上,便是符箓最關鍵的結構結點,就像是運用“連星秘術”時,星辰連線的轉折發端;但還原到具體的畫符過程中,卻純粹是一種感應,那是隨著手法的輕重緩急,於有意無意間,形成神意元氣交流匯聚的“竅眼”,像是大江水流相激而形成的漩渦,神意元氣便在其中生成最玄妙的反應。

在余慈的理解中,“竅眼”便如人身穴位,彼此之間,神意元氣必須貫通無礙。而神意元氣在竅眼之間交通的路線,則是靈符的經絡骨架。如此,經絡骨骼竅穴完備,一道靈符的結構才算真正完成。

此亦符箓仿象傍勢之理,取得卻是“人身”這萬物之靈長的模子,故而竅通曰“靈”。

以最簡單的清心咒為例,屈曲的“靜”字筆劃中,便結有五個竅眼,其中有神意元氣往來反復,這也就構成了整個符箓的經絡骨架。待符箓結成之後,便與天地靈氣彼此交通,外界靈氣也是通過這五個竅眼,循著神意元氣的循環線路,輻射到整張符箓之上。

如此內外溝通,氣聚含靈,方能稱得上是一張靈符。

余慈盯住前面懸浮的清心咒符,在通了理論之後,也不是說立刻就能利用上的。後面這幾日,他為了把握那微妙至極致的感覺,失敗了不知幾千幾萬次。此刻,經過長時間的醞釀,他覺得又進入到最佳狀態。

手指伸縮兩次,終於從起筆之端下手。

很難形容那是一種什麽感覺。

新注入的神意元氣含而不發,沿著已經成形的“經絡骨架”的路徑,慢慢前行,雖慢卻穩,既穩且細,恍惚間,又像是駕一葉輕舟,淩於大江之上。

初時是逆流而上,他還在想著如何動用舟楫,但到後來,手眼與心同一,不分心、不著意,任它何等險灘漩渦,順水逆流,我自運舟如飛,在怒濤激流中借勢而上,速度越來越快,用力越來越輕,到最後,忽覺得江水奔騰如龍,突然離了大地,直騰雲霄。

余慈一下子被甩了出去!

驚魂動魄之下,他猛然醒來,恰見自己手指正劃出符文的最後一筆,食指咄咄顫動,本應屈折婉轉的筆意忽然一轉,便如恍惚間那條化龍飛去的滔滔大江,鐵勾銀劃,矯然之姿,竟似真要破空飛出一般。

這還不止,指尖與符箓之上聚集的靈氣激烈摩擦,竟發出一聲錚然鳴響。

如擊玉罄,如撞銅鐘,音色似清越又似雄渾,一時分不清楚,只知道這聲音悠悠長長,在谷中回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