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誰種的因果

榮安向葛氏探問了幾句,一無所獲,便找了英姑問話。

英姑也在煩惱回府後之事。

榮安與她開門見山,直言相問。英姑考慮到最近種種和回府面臨的問題,思量下還是將榮安想知的全盤告知了。其中有些事,榮安原本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前世今生,卻是第一次聽了這一完整的過往:早在二十多年前,老鎮國將軍還在時,曾領兵征南。南藩屢屢入侵,老將軍在邊境一待便是八年。期間,他兒也就是虞博鴻,也在其軍中歷練。

當時葛家老太爺剛外任南邊,正是那一地的地方官。同是京中老鄉的兩家子便是那時走近的。

正因如此,虞博鴻和葛氏才有青梅竹馬長大之說。邊境之地,原本便冷清,也沒那麽多講究,兩家子逢年過節都在一塊兒吃喝。孩子們相處時間一長便看對了眼,大人哪會不知。

在一年中秋,老將軍便笑言不如結個親算了。兩家人都同意,孩子們也高興。那一年,虞博鴻十八,葛氏也快十五了。當時還笑說,等葛氏及笄,兩家便著手辦喜事。

可喪事來得更快。

葛氏及笄禮還未辦,老將軍在一次巡邊時中了埋伏,身中兩箭,回來後救治了兩個月,還是沒了。

虞博鴻扶靈回京。

皇帝下旨命虞博鴻承將軍銜。因體恤老臣,皇帝對虞博鴻很是優待,後來一度暗示想要為其指婚。

然而虞博鴻以守孝暫不考慮婚事之由屢屢推辭……

期間,葛老太爺任期到,又調任了一地。

三年後,葛家全家回京了。

葛老爺子外任多年,終於做回了京官。

虞博鴻沉悶了兩年多的性子愈見開朗,其母孫氏敏銳發現了兒子變化,不及細問,卻是兒子先一步跪地,表示二十七個月的守孝期已過,他想要迎娶父親在時許下的姑娘。

孫氏一頭霧水,細問後才知曉,在戎邊的那些年,父子倆跳過了她,竟是連兒子婚事都定下了。

她趕緊去打聽了。

然而葛家的家世並不叫她滿意。

丈夫沒了之後,將軍府無疑失去了最大的倚仗。她並不確認兒子的能力將把將軍府帶到哪個位置。所以她原本的設想,便是趁著皇恩尚在,借由聖恩和丈夫的軍功尋一門好親事的。

那葛家算什麽?寒門出身,不合格,沒幫助啊。

而且孫氏自己家族雖已然不顯,但祖上也曾輝煌過。孫家早年也有爵位,卻是個流爵,到了她這一輩,孫家男子皆無用,她也是勉強憑著祖上榮光嫁進了將軍府。

所以孫氏不僅僅對兒子和將軍府抱有期望,更希望能借由將軍府扶一扶孫家。相對,葛家實在入不了孫氏的眼。

然而孫氏卻不敢一口回了葛家,因為葛家姑娘已被耽誤了。兒子按例守孝,葛家姑娘也等了三年多。若回絕了去,於兒子和將軍府名聲都是大打擊。

當時,如瞌睡遞上了枕頭,廖家剛好出現了。廖閣老親自登門,在園中亭與孫氏交談了足足半個多時辰,三日後,便有一貴婦登門尋孫氏說親來了。

虞博鴻聞言態度強硬告知孫氏,除了葛氏他不接受任何人的說親。

另一邊葛家雖有耳聞此事,卻信任上門做客,並立下保證的虞博鴻。為了兩家顏面,並未太多出面。

孫氏那裏一邊安撫兒子,一邊表示願意請葛家姑娘上門相看一眼。虞家小姑子幫忙使了點手段,一番相看下來,虞博鴻醉了,葛氏也丟了名節……

孫氏騙了兩人,做出了滿意的表相,表示擇日會上葛家提親,成功將兩人騙了過去。

三日後,聖上賜婚的聖旨到了。

廖家那位閣老入宮去求的。

聖旨來得太快,虞博鴻猝不及防,更沒法反抗。

抗旨雖不一定會是死罪,但他身上只有虛銜卻沒有實權和軍功,一旦此番冒犯君威,整個將軍府不但前程斷送,祖輩的基業也將毀於一旦。加之孫氏幾番尋死覓活,忠孝二字壓下來,虞博鴻根本沒有其他路可走。

另一邊的葛氏因為名節已失,再無底氣,同樣沒有退路,自當任由拿捏。

與此同時的廖家也發力了。

葛老太爺只不過是剛回京的小小文官,根基淺又無助力,而廖家老太爺卻是文官之首,葛家的前程全被廖家抓在了手中,其中利害關系可見一斑。葛家,同樣也沒有掙紮的余地。

婚,只能婚,只能與廖文慈婚。

而虞博鴻對廖家提出的要求只一條:他不會放棄葛氏,廖家也不能為難葛家。

廖文慈本就覺自己是下嫁,這一條更讓她尚未出嫁便厭恨上了虞博鴻。

至於葛家那邊,長輩們憤怒不已。尤其是葛家老爺,他對虞家的出爾反爾,對孫氏的背信棄義和下作無恥都反感至極,連帶著對一直中意,當做兒子看的虞博鴻也不待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