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聖人(第3/3頁)

所謂《五教》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幾千年後看來,這只不過是一種家族倫理的道德規範,但人之所以能進化到人類社會,這些恰是根本。經歷多少代人的思考和發現之後,臯陶做出了明確的成文總結,並將它制定為社會行為規範。

所謂《五刑》不是僅指墨、劓、腓、宮、大辟這五種刑罰,真正的五刑指的是甲兵、斧鉞、刀鋸、鉆笮、鞭撲這五種制度。甲兵是討敵之制,斧鉞是治軍之法,刀鋸是罰罪之刑,鉆笮是刺罪之識,鞭撲是訓誡之懲。

這已經上升為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的行為準則,而人類社會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刑令以道德規範為基準,這便是“以五刑弼五教”的含義。

臯陶又作《九德》之典,所謂九德指的是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這是對天子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道德要求,比如說“天子應有九德”,使天子考察臣民以及臣民評價天子的品行時,有了明確的標準。

雖然對品行的評判標準自古有之,但臯陶做了明確的總結。天子便一定九德兼備嗎?當然不是!實際上絕大多數天子都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但是有了評判標準,臣民以及後人也知天子失政、失德在何處。

《五刑》、《五教》、《九德》之外,臯陶又作《五禮》,分別為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涵蓋了從祭祀、結盟到飲食、男女等各種成文禮儀規範。

天子如何治天下?當時是一個部族社會,地方的治理是建立在宗族體系之上的,臯陶又作《五服》與《九族》之典。五服指的是天子所代表的中央與各部君首所代表的地方之間的關系,而九族確定了部族內部血緣關系以及利益、責任的劃分。

臯陶的年紀其實比重華還大,在帝堯主政時,他開始了這項工作,向列位有才德的長者請教,並走訪天下各部君首商議。重華為天子後,任命臯陶為司士,並命他盡快將九典全部編制完成,準備以天子的名義頒行天下各部。

臯陶作九典,並不僅是拿著倉頡傳給他的史料,在家中閉門編制。他想做什麽以及正在做什麽,大家早就知道,他為此已付出多年辛苦。其中的內容,臯陶與各部君首以及賢者甚至是普通民眾,早有各種商討,聽取各方意見、以期能解決實際問題。

天下敬重臯陶,尊其為聖人。而後世各家學說常有教化爭端,但皆言“聖人傳教化”,而教化確從聖人來。

伯禹回答倉頡之問,說他本打算去請教臯陶。倉頡點頭道:“看來就算為師未至,亦不必為禹兒你是否稱職、明智擔憂。既要先去蒲阪,那麽就與為師同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