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儒者四心(第2/2頁)

第一部分的考試雖然看起來只有能熟記硬背就可以,但是楊紀卻知道,實質並不是這樣。這裏面還有一個隱形的考試分就是卷面的整潔和文字。

楊紀以前在晉安城,沒少聽那些落榜“學子”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落是遺憾的議論此事。

文科舉的主考官對於文字筆法極其看重,這是私底下早就知道。所以楊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苦練文字。

沙沙~

考場上一片沙沙的書寫聲,混夾著一些低低的囈語聲,和過於緊張而低泣的聲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熟記《三經》《五典》上的內容。

有的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死記硬背,強行記下了大量的經義文章,結果一看考題,根本不是自己記憶的那些,瞬間就崩潰了;也有人發現自己明明記憶很熟的文章,寫到後面突然寫不出來了,頓時冷汗涔涔,衣衫都濕了。

這就是文科舉,不管你平時付出多少的努力,大浪淘沙,只留下最後的三個人,才能榮登金榜。而其他大部分都注定是要淘汰的。

楊紀同情的擡頭看了一眼,很快就沉下心來,沉浸在科考之中。

第二部分是“經義”。共有五段文字,全部都是截取《三經》《五典》上的內容。

“君子之道五百,一言以蔽之,曰:‘儒者四心’。”問,什麽是“儒者四心”?

楊紀蘸了蘸墨,微吟不語。這句話其實不是《三經》《五典》上的內容,而是另一個人說的話。

《三經》《五典》上有很多關於君子做人道理話,有人試圖將它歸納總結成一句話,這就是“儒者四心”。

歷史上任何試圖重新詮釋《三經》《五典》的人大部分都被斥為異類,不被接受。但是這句話卻在讀書人中廣為流傳,甚至連朝廷主流也同樣認可,因為說出這句話的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乃是一位聲名赫赫的“文聖”。

任何一位“文聖”說出來的話,即便是不是《三經》《五典》上的內容,也一樣被視為金科玉律,是讀書人的聖典。

關於“儒者四心”,這位文聖並沒有說出來。但是儒者四心的內容已經充斥在《三經》《五典》的每一頁,讓洋洋灑灑數百言詮釋著。

這其實是很考驗每一個人對《三經》《五典》的考察和理解情況的。因為不同的人,“儒者四心”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寫出來的自然也是不同的內容。

楊紀微一沉吟,隨即寫下一行字:

“儒者四心,即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恥之心……以及辭讓之心!”

這並不是胡亂書寫,而是楊紀讀書多年,對於《三經》《五典》的理解。

“人必有惻隱之心,方才知義。否則見老幼不扶,見弱小不助,與禽獸何義?”

“人必有是非之心,方才知忠……”

“人必有差恥之心,方才知信……”

“人必有辭讓之心,方才知禮……”

楊紀寫下了四行字,這四行字聯系起來,正好是儒家推崇的“禮義忠信”。也是楊紀對於《三經》《五典》的另一個理解。

試卷共五頁,還有其他四個題目。楊紀把所有的題目答完,不知不覺已經是傍晚了。文殿三層早有許多的皂吏點上了大燭,裏面一片燈火輝煌。

楊紀一擡頭,就看到桌上放了一些烙餅,饅頭之類的飯食,都很簡單。這是朝廷準備的。

送食的皂吏輕手輕腳,楊紀居然都沒有注意。

楊紀微微一笑,然後收回了目光。他暫時還不餓,借著這通明的燭火,楊紀把題目重新審了一遍。

“有意思,第一部分考是的禮,第二部分雖然考了五個題目,各不相同,但內容都是禮義忠信。這次的文科考到底想要做什麽?”

楊紀若有所思。

文科舉的題目並不是很秘密,每次考完之後,都會被各地的學子公布出來。楊紀也曾經留心過。

往屆的文科考雖然也是分三部分,但內容卻是很隨意,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給楊紀一種很強烈暗示感。

“不知道最後一題考的是什麽!”

楊紀壓下念頭,然後翻開了最後一頁。

這是文科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