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長對

將離回到了麓山寺的住房,發現明藏法師正在房間裏打坐。

明藏法師聽到將離開門的聲音,依舊沒有動彈。

將離挨著法師坐下,默不作聲。

良久,法師開口道:“明天我帶你去嶽麓書院,山長會出題考考你的學識水平,你不用擔心,以你平時的見解回答就足夠了。”山長是書院院長的雅稱。

雖然法師相信他的學識水平,但他還是有些忐忑。畢竟這個書院是名滿天下的書院。

此書院是北宋開寶年間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跟老祖創建古今寺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來此書院屢遭兵災戰火,元兵初入中原時,被付之一炬,元末戰亂再起,大修不久的書院又毀於戰火之中。可謂多災多難,但書院仍然延續下來,名氣依然赫赫。關於“天下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唯有嶽麓書院為諸家共推,足以證明文人學士對嶽麓的推崇。

在來長沙府之前,將離就知道現在主持嶽麓書院的山長名叫丁善慶,道光三年(1823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更曾任帝王師,教皇帝讀書。五十六歲辭官返鄉,居家長沙府。丁山長現年七十五歲,算來擔任山長已有十八九年了。

這樣一位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山長要親自考核他,他怎能不忐忑?

第二天一大早,法師帶著將離踏著昨夜留下的尚未被陽光蒸發的露水來到了嶽麓書院。

書院外有人持了竹編大掃把正在清掃,沙沙作響。

將離往書院正門看去,正匾上寫著“嶽麓書院”四個字,門兩邊有副極為簡短的對聯:“唯楚有材,於斯為盛。”口氣著實不小!

將離聽法師說過這副對聯的來源。

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山長以“唯楚有材”囑諸位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貢生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中階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副名聯就此撰成。

“唯楚有材”出自《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兩句連起來便是“楚地有賢才,這裏最為多”的意思。兩句原不相幹的古語,連起來卻天衣無縫,不可謂不高明。

掃地人見了法師和將離,將竹掃把倚墻而放,拂了拂袖,氣度不凡,彬彬有禮道:“山長已經在文昌閣等著了,跟我進去吧。”

進了門,到了一小閣樓前,掃地人作揖道:“法師請坐,這位學生請上樓,山長就在樓上。”

於是,法師在樓下入座,將離一個人往樓上走去。掃地人送到樓梯口便止步了。

樓梯還是新的,紋路清晰,散發著木香的味道。

將離嗅著木香往上走,很快便到了樓上。

一位清瘦儒雅、滿頭銀發的老人站立在林立的書架間,似乎在尋找一本重要的書。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帝王師、嶽麓書院山長丁善慶。

不等將離行禮,山長便發聲道:“為何讀書啊?”語氣平淡,如兩人燈下夜聊。

這與將離臆想的嚴厲相去甚遠。

將離急忙行禮回答道:“解夢。”

“如何解?”山長怔了一下,問道。他似乎沒有想到將離會這樣回答。

將離緩緩道:“不讀書一世如夢,混混沌沌,迷迷糊糊。讀書仍如夢中,但一切有解,撥開迷霧,得以清醒。”

山長點點頭,又問道:“視名利如何啊?”

“如牛之虱。”將離答道。

山長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來,翻看了一下,問道:“怎麽說?”

“讀書明理為牛,名利則如牛生虱,為附庸,為無用,有則有之,無則無矣。”將離回答道。

山長合上書,拿著書從書架間走了出來,對著將離上上下下打量一番,然後將手中書遞給將離,說道:“明年開春來書院讀書吧。在此之前,把這本書好好看看。”

將離欣喜不已,接過書一看,原來是他已經讀過許多遍的《周易》。

時值初秋,距離第二年開春還有半年時間,於是將離和法師決定第二天就回嶽州城,等冬季過後再來。

傍晚的時候,嶽麓書院派人來告訴法師,將離已被招取為嶽麓書院“正課生”,不但不用交學錢,還可以每月領取“膏火錢”作為生活費用補貼,如果考試名次靠前,還會發一定的“花紅錢”作為獎賞。

“正課生”是相對於“附課生”的一種說法,一如“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的區別。“正課生”相當於成績優異的學生,“附課生”次之。

將離自然不在乎學錢、膏火錢、花紅錢,但這代表著山長對他是否看重。後來將離才知道這些錢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