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第2/2頁)

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盡可能準確地重述這些神話故事,並盡可能生動有趣。

有時候故事的細節自相矛盾,但我希望這些細節為我們展現出一幅世界在某一時刻的圖景。重述這些故事的時候,我試著想象自己是在極其久遠以前,在這些故事誕生、第一次被講述的土地上。也許是一個極寒的夜晚,在北極極光下,又或者是坐在無休無止的仲夏日裏,面對著一群聽眾,他們急切地想知道托爾都做了些什麽、彩虹是什麽做成的、他們該如何度過人生,還有,糟糕的酸詩來自何處。

當我寫完整個故事,回過頭再看時,我很驚訝。因為這一切就像一個旅程,由冰火之中,萬物開始;由冰火之中,萬物終結。這一路走來,我們遇上了很多角色,每一個都各有特性,見過一次便再難以忘記,比如洛基、托爾和奧丁,還有那些我們想更深入了解的角色(我最喜歡的是安格爾波達,她是洛基的巨人之妻,為他孕育了三個怪物般的孩子,在巴德爾死後,她又以鬼魂的形式重新出現)。

我沒有勇氣回到我最鐘愛的北歐神話敘述者那裏,回到羅傑·藍斯林·格林和凱文·克洛斯裏-霍蘭德那裏去重讀他們的故事。我將功夫下在研讀斯諾裏·斯圖魯松的《散文埃達》和帶著韻律的《詩歌埃達》上,後者有著九百多年的歷史[5]。我從它們中挑選出了我想要講的故事,斟酌如何為讀者們講好這些故事。我對來自散文版本和詩歌版本的故事做出了合並或節選。(比如本書中托爾拜訪希密爾的故事,我在本書裏講述的就是一個混合的版本:它始於《詩歌埃達》,然後根據克洛斯裏的版本加入了托爾去捕魚冒險的部分。)

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我有一本無價之寶——一本被我翻得破舊不堪的《北歐神話字典》。它由魯道夫·西莫克[6]所著,安吉拉·哈爾譯。我在寫作過程中一直在查閱這本信息充沛的書,它常常為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知識。

特別感謝我的老朋友艾麗莎·惠特尼在編輯這本書上做出的工作。她是一堵絕妙的回音墻,她直率、有想法、非常講理又極具智慧。是她使這本書得以誕生,因為她一直催促著要看下一個故事。我對她滿懷感謝,因為她還幫助我安排、擠出時間來寫作這本書。我還要謝謝斯蒂芬妮·蒙田,她豐富的北歐神話知識和鷹一般淩厲的眼睛幫我找出了好幾處我未意識到的錯誤。謝謝諾頓出版集團的艾米·切尼,正是這位世界上最耐心的編輯,在八年前我的生日午餐上提出了這個有先見之明的建議——“你可以試試重述神話故事”。

這本書中所有的錯誤、所有荒謬的結論、所有奇怪的想法都歸屬於我個人,與他人無關。我衷心希望我的重述既忠於原著,又飽含著快樂和創新的火花。

這就是神話所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正來源於自己講述它們——我滿心希望你也能這樣做。讀完書中的故事,然後將它們占為己有吧,之後嘛,在一個漆黑陰冷的冬夜,或者一個長日不落的仲夏夜,為你的朋友娓娓道來,托爾的錘子被偷的時候都發生了什麽,奧丁又是如何為眾神奪回詩之蜜酒的……

尼爾·蓋曼

於倫敦裏森果園

2016年5月

[1] 傑克·科比(Jack Kirby, 1917—1994),美國著名漫畫家、編輯、編劇,是現代美國漫畫界最著名、最多產的漫畫家之一。

[2] 斯坦·李(Stan Lee, 1922—),美國漫畫家、演員、編劇。

[3] 羅傑·藍斯林·格林(Roger Lancelyn Green, 1918—1987),英國傳記作家、童書作家。

[4] 北歐神話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文化習俗,對星期的由來亦有很大影響。星期二(Tuesday)來自戰神提爾(Tyr);星期三(Wednesday)來自祭祀主神奧丁的日子(Woden’s day,Woden是古英語中對奧丁的稱呼);星期四(Thursday)來自雷神托爾(Thor);星期五(Friday)則來自女神弗麗嘉(Frigg)。

[5] 《埃達》是中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北歐文學經典,也是北歐神話的重要來源。它分為《詩歌埃達》和《散文埃達》兩部分。

[6] 魯道夫·西莫克(Rudolf Simek,1954—),澳大利亞德語學家、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