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三十二章 靈神閉氣昔登攀(第5/7頁)

羅中夏一見終於逼出了天人筆,立刻攻勢一變,又召喚出紫陽筆來。紫陽筆煉自朱熹,可以形成一個自己的領域,領域內自成道理,以馭主為最高。

一圈紫黃色光芒從羅中夏四周輻射而起,羅中夏為其設置的大道是“雷者天刑”,霹靂是上天施以的刑罰,既然以天為尊,那麽霹靂刑罰便如父親責子,天經地義,躲即不孝。

諸多霹靂得其加持,立刻匯聚到佛塔頂端,開始狂轟濫炸,炸得慈恩塔搖搖欲墜。羅中夏深知對方是極強的怪物,一旦失去先手,再扳回這一局就懸了,於是順勢又召喚出了天台白雲筆。

這還是天台白雲筆自出世以來,第一次出手。王右軍號為書聖,比起其他人來說,他與毛筆之間的本質最為相合。他的書法,不可一字一字分開揣摩,須通篇連看,方能感受到有氣韻一以貫之。只有順著他的意念揮筆,找對氣韻,方有所得——所謂不學其形,而得其意。

只見一支大筆淩空而起,於虛空之中蘸靈為墨,龍飛鳳舞,現出一連串墨字來。只要它開始寫字,天地之間,必須順著天台白雲筆的筆意而動才能順暢,欲豎則起,寫橫而臥,遇捺頓挫,逢撇走鋒,否則就要受到極大阻礙。最麻煩的是,只有馭主能知道天台白雲寫什麽字,讓筆勢變得更加難以揣測,對手光是要跟上它的節奏就要消耗極大心神,更別說對戰了。

慈恩塔本來就要承受無邊霹靂的攻擊,如今還得跟著天台白雲的節奏隨時變換走勢,更顯得狼狽。塔中的函丈目光一閃,毫不猶豫地祭出太史筆來。

太史筆古樸短小,須毫極稀,幾成禿筆。這筆煉自太史公司馬遷,他遭逢蠶室之禍而不悔,嘔心瀝血,克成名篇《史記》。

只見太史筆筆頭一震,一片“太史公曰”的竹簡沖上雲霄,緊緊貼在天台白雲的筆杆之上。

《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首創紀傳體,以人物為綱,從三皇五帝至刺客遊俠,以本紀、世家、列傳等體例一一分類,開千古先河。這支太史筆秉承《史記》之精,能夠強行將任何一人歸為《史記》中的一傳,並賦予其傳主之屬性。入滑稽列傳,則出口詼諧;入刺客列傳,則悍不畏死;入項羽本紀,則豪氣幹雲;入留侯世家,則睿智洞見。等於是把史記人物特性暫時附身於目標身上。

這個能力既可輔助己方,也可擾亂敵方。太史筆賦予天台白雲筆的屬性,乃是酷吏列傳,傳主皆是出身寒族、汲汲於獄訟俗務的酷吏。而王羲之出身東晉王氏大族,世代簪纓,以清談為尚,最為鄙薄俗務。這等人物,突然被寫進酷吏列傳裏,從性靈上互相抵牾。於是被太史筆這麽一攪,天台白雲的筆靈走勢登時一滯,帶不動天地大勢,那攪亂乾坤的幹擾終於徐徐減退。

於是在桃花源裏,出現了這麽一番僵持局面。慈恩、天人與青蓮、紫陽對峙,太史與天台白雲相抗衡。還從來沒有這麽多七侯畢至於此,相互對峙。

羅中夏見遲遲不能建功,有些焦慮。他側眼看去,看到殉筆童們蠢蠢欲動,想利用數量優勢趁機發起突襲。羅中夏見狀,急忙將紫陽筆向前推了推,讓領域更加擴大,好方便對這些分散開來的童仆進行壓制。

他收束心神,通過筆陣調度。可就在紫陽筆向前飛躍的一瞬間,遠處的天人筆突然精芒大作,百十道筆須化成的觸手,直直卷向孤軍在外的紫陽筆。

原來函丈一直沒用全力,他一直在耐心周旋,等候筆陣露出破綻。

可羅中夏非但不驚,反而笑了起來。

和函丈一樣,他也早就等著這一刻。

紫陽筆本是朱熹的筆靈,他老人家雖然以極大毅力舍心換筆,但外筆畢竟不如自煉的筆圓融無隙。是以天人筆只有吞噬掉紫陽筆,徹底融合董仲舒、朱熹兩大宗師之力,才能真正成為七侯之一。

所以說,這支筆對天人筆的誘惑,幾乎是無可抵擋的。

就在天人筆的觸手伸展的同時,羅中夏凝神閉目,鬢邊悄然多了幾絲白發,一支圭筆在手心裏飛速旋轉起來。

這是點睛筆。它可以消耗馭主壽命來指點命運,卻沒有鬥戰的能耐,剛才一番劇戰,諸侯齊出,它卻一直隱在後方。羅中夏拼命付出了一段壽數,向它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函丈的本體,究竟在哪裏?

天人筆太過強大,幾乎不可能擊敗,唯一可以取勝的關鍵,就在於函丈。只要把馭主殺死,筆靈無處歸依,也就好對付了。不過函丈也明白這個弱點,不知修習了什麽秘術,藏身於無數殉筆童裏,讓敵人根本無法捉摸。

能看透這一點的,只有點睛筆。

點睛在掌心急速盤轉數十圈,然後指向桃花源中某一個方向。那個方向幾乎沒有殉筆童,可在一處枯槁的桃樹背後,隱著半個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