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排斥

很久以前,陳默就有過推斷,關中所行之策如果推廣到天下,不說其中阻力,單是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此前能在冀州推行,靠的是陳默入冀州時,對士族合理的殺戮,冀州豪門望族,死在那一仗之中的過半,空出了大量的田地被陳默收歸衙署,這才使陳默立下的法度可以順利在冀州推行。

但這一次,曹操的主動退讓卻沒給陳默留下這個機會,各地城池望風而降,雖然讓陳默在極短的時間內奪得了大量的地盤,但也正是因此,使得陳默在進一步治理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地阻力,各地被派去的官員寸步難行,地方豪紳、望族不會明著跟衙署放對,但卻會通過各種手段來限制衙署的權利,將陳默派出的官員架空。

其實在陳默看來,豪紳望族只是一方面,真正難搞的,是基層的宗族勢力,這些鄉間宗族勢力若單論的話,沒法跟豪門望族相比,但數量卻多,一裏乃至一鄉,這些人的抗拒,才是真正的困難。

如果祭起屠刀,那中原之地可就什麽都不剩了,以輿論來控制的話,也不現實,中原人口稠密,鄉裏之間,對於外來人都有極深的戒備,陳默能在關中掌控輿論,那是當年關中不斷經歷戰亂,流民遍地,陳默重組之後,建立了足夠的威信,同時當時趁勢建立起來的天網也能比較輕易地滲入到民間。

而且如今可沒有那樣的根基,天網此前雖有滲透,但針對的也都是城池而已,但現在最重要的阻力卻來自這鄉裏之間。

朝廷之法比不過宗族家法,就算有人犯了事,鄉裏之間也會庇佑,黃巾之亂至今已有二十余載,民間的規則早已恢復,哪怕後來中原諸侯大戰,論戰力當年的黃巾與如今的諸侯不可同日而語,但若論對民間的破壞,諸侯不管如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庇護治下百姓,雖然也會因戰亂而使百姓流離失所,但對民生傷害,還是比不上當年的太平教。

“主公。”睢陽,昔日的曹府,荀攸、徐庶坐在陳默下手,荀攸對著陳默躬身道:“臣以為,如今中原之局與關中不同,繼續推行昔日所行之法,會使中原政局不穩,當緩圖之!”

徐庶雖然沒說話,但顯然也比較認可荀攸之言,律法雖然是固國之本,但除非能真正做到上下如一,否則就算律法本身是好的,但推行下去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問題,反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就比如說陳默的稅法是以所擁有的田地來收稅,這看來很簡單,但鄉裏之間占據最多田地的人顯然不願意改,他們會糾集鄉間百姓來反抗,陳默的稅法保護的是這些鄉間田少的百姓,道理上來說,這些人應該支持陳默,但實際上卻不是。

鄉間這些占據大量田地的,一般都是裏正、三老或者與其相關的宗族,或者整個鄉裏本就是一宗一姓,這些人雖然占據大量的財富,但平日裏也會施惠於族人,而族人也會更支持他們,說白了,他們內部怎麽處理問題是他們的事情,外人不能插手,這個時候,朝廷新法對他們來說,或許對個人來說有好處,但對整個宗族來說,卻是傷害整個宗族的利益,加上傳遞政令的,本身就是這些宗族首腦,這個時候怎麽可能將完整的法令傳遞下去?

關中百姓是已經接受了這種制度,就算宗族首領想要改,鄉裏之間的百姓也不會讓,但這邊卻是調過來,朝廷政令或許是好的,但傳不到百姓耳中,就算傳到了,百姓判斷力不高,更願意接受自家人的辦法,這也就是陳默的政令難以實施的根本原因。

如今徐州、兗州、豫州各郡已經基本依附,但隨著各級官員被派遣下來,反而出現了暴亂之相。

不是說陳默的法不好,但這東西得一步步來,強行施法,反而會遭到抵觸,像現在這樣,各地已經開始出現暴亂的趨勢。

陳默點點頭,他也察覺到了這點,所以找兩人來商議:“稅法不能變,可以適當減免,但不會變,既然他們不願意接受這個,那就丈量鄉間土地,以鄉裏為準收稅,各縣稅官只需找鄉裏三老、裏正收稅便可。”

根本上沒變,但等於是讓地方三老、裏正幫著收稅,然後交給稅官。

看似不一樣,但事實上卻是陳默對這些人做出了讓步,陳默減免一些賦稅,一個裏或是一個鄉,以他們所有的耕地來收稅,三老或是裏正只要繳納出朝廷要的就可以了,但三老和裏正在傳達政令時,收多少稅他們自己說了算,這期間的差價,就算進了這些人的手中。

當然,如果有人太過分,太貪,真的激起民變,這矛盾就從百姓對朝廷的不滿轉嫁到這些人身上,朝廷出面平叛的時候,只要將朝廷的稅賦一公布,民憤就能散大半,剩下的也是落在這些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