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帝王時代

建安六年,天子於睢陽皇宮漪瀾殿內遇刺身亡,天下大哀,北方正在混戰的三大諸侯各自止戈,陳默率兵退回洛陽,曹操領兵回睢陽,而袁紹也暫時停下了剿滅境內叛賊的步伐,三軍縞素,以示對天子遭遇不幸的哀悼。

在此之後,袁紹命韓猛繼續率部平叛,自身則星夜趕回鄴城,與眾人商議如何應對眼下變局,不過數日,便選擁立劉和為新天子,定都鄴城。

劉和乃已故幽州牧劉虞之子,當初劉虞出任幽州牧,劉和則留在朝中做侍中,後來李郭亂朝,劉協密令劉和逃離長安,前往幽州請劉虞出兵迎奉天子,在當時劉協心中,外人終究不如自家人靠得住。

當時陳默尚未得函谷關,劉和只能走武關繞道去往幽州,途經汝南時,被袁術扣留,並致書劉虞,要跟劉虞一同出兵,當時公孫瓚和劉虞尚未反目,公孫瓚制止劉虞出兵卻被劉虞拒絕,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自己曾阻止劉虞,先派其弟公孫越去見袁術,並暗中與袁術聯合,吞了劉虞人馬,公孫瓚和劉虞之仇,也是自此開始明面化。

劉和也是倒黴,好不容易從袁術那裏出逃,卻又被袁紹扣住,再然後,公孫瓚殺劉虞,劉和也就徹底無家可歸,在袁紹覆滅公孫瓚之後,便順勢留在了冀州,也不出仕,事實上,就算他出仕,地位也很尷尬,畢竟袁紹名為一方諸侯,但實際上跟冀州皇帝也沒什麽區別,雖然沒有明面上做過什麽,但在事實上卻在不斷削弱大漢在河北的影響力。

實際上不只是袁紹如此,諸侯除了劉表、劉焉之外,幾乎都在這麽做,像關中大興,關中百姓只知陳默而不知天子,曹操、孫策、袁術乃至劉表、劉焉治下也都是差不多的情況,也因此,漢室宗親,除了在劉表、劉焉治下還能有些地位,在其余諸侯治下,地位都是比較尷尬的。

劉和也不願意受那怪異氣氛,是以雖然留在了冀州,卻並未出仕。

而劉和本身能力也不怎麽樣,所以袁紹對劉和的態度,也就是可有可無。

但現在劉協突然駕崩,曹操以往握在手中的大義沒了,袁紹自然希望新天子能在自己手中,事實上,以前他就想過改立劉虞為帝,只是被劉虞嚴詞拒絕之後,曹操又迎回天子,他也沒理由再立新天子,現在卻是有機會了,劉和可不只是漢室宗親,也是正經的光武之後,其父劉虞更是名滿天下,劉協一死,劉虞這一支是現今有名望的漢室宗親中,最有資格繼承正統的一脈,否則當年袁紹也不會想要擁立劉虞了。

如今劉虞雖死,但劉和就在自己治下,擁立劉和成為新帝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一次三大諸侯之中,袁紹反應可說是最快的,陳默、曹操不是不想,而是這個階段,他們二人各自回去之後,便立刻將弑君之名望對方頭上扣,同時也是將這次的惡果盡量消除。

曹操回到睢陽之後,立刻下令撤去荀彧、曹昂、曹洪等人的官爵,不管如何,天子是在他們的看管下被害,就算安撫那些世家豪族,也必須處置這三人。

當然,官爵雖然撤了,但該管什麽還管什麽,荀彧、曹洪可說是曹操的左膀右臂,而曹昂也是曹操默認的接班人,自然不可能真的直接扔了。

忙完這些,又安撫群臣之後,曹操便開始讓荀彧專門負責將弑君之名扣在陳默頭上,而事實上,雖然沒有明確證據證明,但這件事跟陳默脫不開關系,也不算冤枉了他。

至於擁立新帝,曹操這邊的漢室宗親倒是不少,劉曄就是不錯的人選,但此人才智極高,而且人脈也頗廣,有佐世之才,若立此人為帝,恐怕難以控制,而劉曄一直以來也十分低調,發生這件事之後,便立刻稱病不出,謝絕見客,顯然也無意帝位。

但除了劉曄之外,睢陽宗親雖然不少,但合適的卻不好選,劉協的死,也影響著曹操對漢室的態度,劉協不死,雖然天下諸侯割據,但卻無人敢稱王稱帝,但現在劉協一死,袁紹火速擁立劉和繼位,陳默那邊,恐怕也會迅速推舉一位新帝繼位,接下來,恐怕就是帝王時代了。

原本掌握在曹操手中的大義名分將蕩然無存,這天下不只將出現幾個朝廷,所以這件事上,曹操不能等,在仔細選拔,又與朝臣商議之後,從睢陽的一眾宗親之中選出劉威作為新帝。

劉威乃沛獻王劉輔之後,皇室族譜中有清晰地記載,血統純正,而且也有名望,只是身世坎坷了一些,其父在前年病死,一直都是朝廷出錢養的,年紀……八歲,但勝在血統純正。

而陳默擁立新帝幾乎是跟曹操同時擁立,相比於曹操,陳默能選擇的範圍可沒那麽大,洛陽朝廷雖然是朝廷,也有漢室宗親,但根正苗紅的卻不多,與趙溫、楊彪、鐘繇等一眾朝臣討論數日之後,最終選了廣陵思王劉荊的後代劉能為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