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第2/3頁)

“我大兒子娶了定國公府的女兒徐氏,第一代定國公是仁孝徐皇後的弟弟,朱明皇朝主支都是徐皇後的後代,即使將來嚴家倒了,我大兒子靠著嶽父家就能活下去……”

說起兒女們的婚事,嚴世蕃頗有些得意,“不是我自誇,東湖啊,我給兒女們安排的婚事,比你給三個女兒安排的婚事要高一頭。我給他們早就留好的後路。”

從目前來看,陸炳的兒女嫁娶確實不如嚴世蕃的兒女們地位高。

陸炳的大女兒誥命最高,是成國公世子夫人,二女嫁給嚴世蕃二兒子嚴紹庭,三女兒嫁給內閣大臣徐階的兒子,陸炳的兩個兒子陸繹陸彩年紀還小,尚不到說親的年齡。

陸炳說道:“東樓,你把目光放長遠些,你剛才不是說你從不把希望建立在別人的寬容之上麽?你留的情面,不是給自己,而是給孩子們將來留的。你現在卻把所有的希望都建立在親家們的良心上?這不是還建立的別人的寬容之上麽?”

嚴世蕃不信,“怎麽?你不管你二女婿了?”

陸炳說到:“我們陸家當然會管自家的姑爺,可是別人家,我不敢信啊。舉個例子,你認為最保險的衍聖公孔家,你覺得把大女兒嫁到孔家就萬事大吉了?孔家那些臟事還少?衍聖公就是墻頭草,當年元人滅宋,孔家人立刻就投降,依然當他的衍聖公。元朝覆滅,孔家人立刻歸順我大明,還是衍聖公。”

“這種墻頭草如何依靠?將來嚴家若真的倒了,孔尚賢當然依然是衍聖公,你大女兒還是不是衍聖公夫人,那就不一定了。”

“不可能!”嚴世蕃一捶桌面,“上一任衍聖公孔貞幹是信守諾言的君子。當年孔貞幹與建昌侯張延齡的女兒定親,張家倒了,張延齡坐了十三年牢,被斬於西市,孔貞幹照樣按照當年婚約娶了張氏為妻,生了現在的衍聖公孔尚賢,有這樣守諾的父親,兒子肯定不會差,豈會因妻子家族敗落就休妻另娶?”

建昌侯張延齡是正德帝的舅舅、太皇太後張氏的親弟弟。因嘉靖帝是因正德帝無子才得以當上皇帝,登基之後,無論是太皇太後張氏還是建昌侯都各種打壓牽制嘉靖帝,想要嘉靖帝聽張家的話,當張家的傀儡,但是嘉靖帝豈是容易被牽制之人?

建昌侯張延齡本就是惡貫滿盈之人,其貪婪兇殘比起現在的嚴世蕃都不差什麽,嘉靖帝坐穩皇位之後,要奶兄陸炳趙到建昌侯作惡的證據,奪其爵位,將其下詔獄——當然,陸炳也是好好養著張延齡,沒讓他去死。

直到太皇太後張氏一死,嘉靖帝再也無所顧忌了,下旨將張延齡斬於西市。

張氏和衍聖公孔貞幹的婚約是張家在鼎盛時期定下來的,張延齡被斬,所有人都以為孔貞幹會找理由退婚另娶,但是孔貞幹還是按照婚約娶了張氏,一時傳為美談。

陸炳作為嘉靖帝奶兄,是親眼見張家從囂張跋扈、烈火烹油,甚至都不把嘉靖帝放在眼裏,到家族沒落,被奪爵抄家、下詔獄,斬首示眾的全過程。

可是說起看到張家起高樓、又看到張家樓塌了。

因而陸炳看透了名利場,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努力維護被下獄的士大夫,就是為了廣積善緣,為給將來的孩子們留一條後路。

嚴家固然厲害,屹立三十多年而不倒。但是當年的張家,還連續弘治、正德兩朝,一共四十多年而不倒呢——因為弘治帝後宮無妃,和張氏兩人一生一世一雙人,生下唯一的兒子正德帝,張家作為跨越兩朝的外戚,家族自是比嚴家要風光的許多。

聽到嚴世蕃對這一代衍聖公深信不疑,聽的陸炳連連搖頭,“好竹還出歹筍呢。現在東樓有權有勢,衍聖公這個女婿當然對你恭恭敬敬的,連孔家金魚池別院都送給你住著。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你與其把希望堵在衍聖公人品上,不如自己累積一些人情,將來用在孩子們身上。放手吧,都這個年紀了,怎麽看不透花無百日紅這個最簡單的道理。”

陸炳繼續說道:“東樓剛才說孔貞幹如約娶張氏,傳為美談。為什麽?就是因為這種不拋棄家族沒落之人的君子是在太罕見了,所以才成為美談。如果大部分人都這麽做,太過普遍,如何會成為美談?這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是勢利眼,人品是最經不起賭的東西,東樓不要太信衍聖公。”

嚴世蕃是謀害忠良的奸臣、是鬼才、是皇帝器重的臣子、是首輔大臣嚴嵩的兒子。

但他還有一個身份:父親。

在父親這個身份上,他無疑做的很好,兒子們都教育成才,娶了名門貴女;唯一的女兒也安排了最好的歸宿,當衍聖公夫人。

嚴世蕃把最好的都給了兒女們。

但是親家陸炳卻直言不諱的對他說,不要太相信親家了,靠誰都不如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