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隨機性預測模型(第3/8頁)

不。

江逾白絕不半途而廢。

作為一個成長中的男子漢,他絕不會被一點點小挫折打敗。

更何況江逾白早有準備。

江逾白拉開書包拉鏈,掏出四篇論文,從容地站到了林知夏的身邊。

林知夏果然注意到了他,很驚訝地問道:“江逾白,你也看過這幾篇論文嗎?”

“看過。”江逾白簡略地回答。

他的家庭教師,教過他一個訣竅。

閱讀一篇論文,不必瀏覽全文內容,只要掃一眼摘要,就可以確定一個大方向。

於是,他簡述道:“沈昭華教授最新一篇論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陸架環流。”

“對的!”林知夏自然而然地接話,“那篇論文總體上對二十世紀的渤海、黃海、東海的海陸架環流進行了模擬,模型產生的計算結果與實際觀測的趨勢數據相吻合。”

說完,她提筆,筆尖指向桌上一篇等待批改的論文。

“我……我可以在紙上寫字嗎?”她擡頭望著沈昭華。

沈昭華從她的眼睛裏看到了一種對科學的天然向往。在面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時候,沈昭華總是希望自己能招收到類似的學生。

這樣的學生,將在學術領域大有作為。或者說,沈昭華更願意培養他們,幫助他們大有作為。

每一個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是沈昭華的人生作品之一。她今年六十七歲,已經走完了至少三分之二的人生歷程。趁著自己尚未老眼昏花,她想竭盡全力,多培養幾個接班人。

海洋物理學是個新興學科,廣袤的未知世界仍在等待探索。

沈昭華和她的學生們,只要向前邁出一小步,爭取代代相傳,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就能推動人類史上海洋科學的最重大突破。

通過簡短的學術交流,沈昭華察覺到林知夏的天賦異稟。

最重要的是,林知夏今年才九歲。

她太年輕了。以至於,她能創造無限可能。

除此之外,她明知自己與常人不同,仍能保持不驕不躁的態度,簡潔而謹慎地闡述思路。

旺盛的求知欲,使她跨出了安全區。

她主動向沈昭華提起:“我想修改一下這篇文章的數據模型。”

沈昭華為她搬來一把椅子:“你想寫多少,就寫多少。”

林知夏毫無猶豫地坐在椅子上:“這篇文章,構建了一個海洋特定區域的粒子動態濃度變化的確定性預測模型。我有一個不懂的地方,為什麽這裏采用了確定性模型呢?”

這篇文章,正是出自牛思源之手。

牛思源是沈昭華今年新招進來的研究生。

用通俗的眼光來看,牛思源是個積極勤奮,愛做學問的好學生。

不過,兩個多月前,牛思源在海洋水族館裏提出的疑問,竟然被林知夏當面給予解答。為此,牛思源頭痛了好長一段時間。

牛思源今年二十三歲,正值大好年華,風華正茂。他被仰慕已久的導師選中,滿心歡喜地踏入科研世界,正準備大刀闊斧地猛幹一場、證明自己的實力……

然後,他就被一個年僅九歲的小女孩教育了。

這,怎麽可能呢?

牛思源一直認定,林知夏的父母都是教授之類的高級知識分子。

教授夫妻在家聊天,難免會講一些術語。那些閑言碎語,就被林知夏聽進了耳朵。

聽說林知夏要來拜訪沈昭華,還會帶上她的爸爸,牛思源昨晚上都沒睡好。他失眠到半夜,今早好不容易才爬起來,馬不停蹄地跑向了物理海洋系的實驗樓。

牛思源來得正好。

他推門進入時,導師沈昭華雙眼一亮。

牛思源一下子跟著高興起來。他還以為自己剛交的那篇論文,寫得特別優秀,特別完美,獲得了老師的贊許和認可。

他一時沒留意趴在桌邊的林知夏。從他的角度看來,林知夏被台式電腦的顯示屏擋住了。

他凝望著沈昭華,語氣裏暗藏期待:“沈老師,我那篇論文,你看過了嗎?”

出乎他的意料,沈昭華面帶微笑地回答:“暫時沒有。”

沒有?

那為什麽老師見了他就一副很滿意的樣子?

老師臉上溫暖如春天般的笑容又是因何而起?

為什麽老師激動得像是發掘了人生的新意義?

牛思源正在思索,忽然,他聽見林知夏喊道:“我正在閱讀你的論文!牛思源學長,我可以和你聊一聊你的論文內容嗎?”

牛思源定睛一看,林知夏正好露出小半張臉。她的雙眼亮晶晶的,閃爍著一種對知識的渴望。

她還用粉紅色草莓發繩紮起了雙馬尾——在牛思源的眼中,那是來自地獄的小惡魔頭上長出的兩只角。

林知夏在那篇論文的空白頁,寫了一大段的概括和公式推導。

毫無疑問,這位來自地獄的小惡魔即將為牛思源帶來一場殘酷的末日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