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4/5頁)

皇上郁悶臉:“這日子還淺,太醫都說不準。怎麽弘晏就喊‘妹妹’?”

皇太後:“妹妹才好。哥哥妹妹,後面再有弟弟。”

皇後:“妹妹好。哥哥弟弟之間有個妹妹,不會打架。處得好。”

皇上:“……”

憋氣臉:“出海的事情,就這麽定下來了?”

皇太後滿臉笑容:“定下來。保康有這份兒孝心,我們一起出去看看。”

皇後:“定下來。好好保養身體,陪著他們出海看看。清清、弘晏、小娃娃都去,我這不去也放心不下。”

皇上“矜持”:“皇額涅和皇後都要去,那玄燁也陪著。”

皇上在皇太後和皇後這裏吃癟,在南書房找回來。

“你們瑞親王就是會折騰,朕要他造一支大船,結果他弄得跟少年人玩水一樣,可他非要造,他皇祖母和他額涅都當他是小孩子一樣慣著,朕啊,只能是跟著再年輕一回。”

諸位大臣:表面恭維,內心呵呵。

皇上你就顯擺吧。

皇上可不是要顯擺?

這些年來大清國不斷開疆拓土,新興的中下層人家中有能耐的都一窩蜂地去新地盤,老一派王公貴族固守自己的地盤沒有擔憂,一直對改革沒有動刀兵反對,哪個國家哪個朝代能這麽安安穩穩的過渡?

皇上志滿意得。

“之前你們瑞親王對朝廷不斷擴大的官員體系意見很大。說朝廷不斷開新衙門,不光沒有互相監督還互相聯合,還加重國庫負擔。朕本來挺擔心,可這裁減一番,看看,也運作正常。”

“老百姓都說辦事效率高了。官員們也說輕松了,沒有那麽多彎彎道道,可以有更多的心思做正經事兒。

朕琢磨著,這還是因為大清國的地盤大了,機會多了,父老鄉親們也都有見識了……整個大清國從上到下整體拔高一大截兒……人的精神氣兒都不一樣了。”

各位大臣心情特復雜地跟著哈哈哈笑。

張廷玉看看同僚們的反應,出列:“回皇上,臣以為這可以打一個比喻。以前人口不到兩個億,現在是三億五千。

以往每年稅收只有四千萬兩銀子,年年赤字。現在兩個億白花花的銀子,年年有余。”

“這就好比,一個雞蛋一夥兒吃,三個雞蛋兩夥人吃。再加上兩個億的銀子隨著火車和拖拉機、大船,一起流通開來,可以說是四個雞蛋兩夥兒人吃,吃飽,有剩余。”

皇上聽得哈哈哈大笑:“衡臣說得好。吃飽,有剩余,就去讀書,古人說‘衣食足而知榮辱’,果不其然。

我們大清國要做真正的禮儀之邦,各地方學院裏的學子們,不光要學好四書五經、算法技藝,更要學習禮儀禮貌、律法條文。智商是天生的,但禮儀禮貌見識不是。”

頓了頓,他老人家又感嘆:“很多事兒,都是‘民不舉官不究’。這是不對的。有問題沒人說出來,沒人解決,日積月累……大清危矣。”

這頭皇上在南書房聽一通“龍屁”,發表一通訓話,心情倍兒爽;那頭保康也收到胤禩的賬目清單,看完後也特舒爽。

“……謝謝保康哥哥的提點,福晉放松下來後,也是有事兒忙活,精神好了很多,每天笑哈哈的,弟弟也開心。

弟弟拿著十萬兩銀子,山子張說莊子上只要五萬兩足以,弟弟打算用剩下的五萬兩做點兒小買賣。弟弟在京城逛了逛,看了看,平日沒在意的日常小事兒,驚得弟弟睡不著。

以往南城一個小四合院,二百兩銀子,現在五百兩銀子買不到;西城一個四合院,以往五百兩銀子能買個湊活的,現在一千兩銀子要托關系……

不說這東西南北四城,就是周邊的縣城,那房子的價格也是飛速上漲。

可是,以往四個外城區普通人家裏,一個月只要花三十兩銀子就可以過上安穩的小日子,現在也是,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價格沒有大變,還有降價。

家家戶戶一只狗,一只貓,一個天井,一個葡萄架,兩家仆人,兩三個讀書的孩子……看得弟弟羨慕得來——

還有那路費,沒有火車之前,有那赴考的舉子從家鄉進京,至少幾十兩到上百兩銀子,現在只要一張火車票,最多二十兩銀子。更不要說以往那很多撐不住長途跋涉病在路上的。

衣服、布匹、瓷器、玻璃、肥皂……這些日常用物的價格都是低到嚇人,可是賣家說薄利多銷,真沒虧。

當然,幾十幾百兩銀子,要是買個古董古玩字畫之類的,就大大地不夠了。這些貴重物事的價格一直飛速上漲,一部最新刊印的《大清律》五十兩銀子,價格只漲不降,還要排隊搶。

弟弟和福晉琢磨著,暫時以穩妥為主,打算在外城的外圍,對了,整個外城已經沒有地兒了,以前都嫌棄“南貧北賤”,現在出來一套房子再破也好多人家在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