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3/7頁)

勝利也好、失敗也罷,一個“人”而非一個“戰爭機器”,再怎麽愛國再怎麽調節也無法克制的消極情緒。

保康在信裏安慰他,堅持他,告訴馬上就可以看見“曙光”。但是保康也不由地思考,大清這些年,是不是也“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保康甩甩腦袋,暫時只記在心裏,接著聽胤佑說。

胤佑面色凝重:“西班牙陸地防守沒有問題。但是海上比較薄弱。最近的這幾次小規模海戰,都是直布羅陀守軍在幫忙打。”

“法蘭西海軍和英吉利海軍,為了爭奪海峽群島打得非常激烈。奧地利、荷蘭、葡萄牙都派海軍去幫忙,西班牙也派海軍去給法蘭西幫忙,我猜,法蘭西很可能會來找我們幫忙。”

保康一愣。

本來按照他的設想,如果路易十四可以果斷放棄意大利戰場,盡快結束海峽群島戰爭,局面對法蘭西一方非常有利。可是他也知道,都打成這樣了,不管是路易十四,還是奧地利皇帝,誰都不會放手。

都要分一個輸贏。

所以最後停戰的契機,還是在沙俄身上。

保康擡手按按眉心。

如果按照他汗阿瑪的思路,最好歐洲人打個你死我活,打個十年八年,三十年的。

胤禛發現保康弟弟煩惱,提醒道:“還有沙俄那邊。沙俄和瑞典一戰,戰場上直接損失接近一萬士兵。沙俄主動遊說瑞典的各個敵國,和丹麥、波蘭幾個國家聯合,要發動大北方戰爭。”

“目前的情況,北歐、西歐、南歐、東歐,基本上所有國家都牽扯進來。”

保康更愁。

“去年我給汗阿瑪寫信,提到這個事情。一旦北歐幾個國家群毆瑞典,瑞典必敗,沙俄必然要搶占芬蘭灣和波羅的海的入海口。我給汗阿瑪的建議是,派兵簡單支持瑞典一下。”

“沙俄一旦有了入海口,必然會快速壯大。不管是波羅的海還是裏海,北方的鄂霍茨克海,都不能給。”

“但是,這裏有個情況。如果大北方戰事中沙俄失敗,沙俄就是喊出‘第一羅馬’的口號,英吉利、荷蘭這些和瑞典挨邊的國家也不會理會它,更不會顧慮北歐形勢,而掉頭去打沙俄,間接放過法蘭西。”

“……除非瑞典大勝,野心膨脹之下,要再次出兵德意志,吸引英吉利和荷蘭的目光。或者我們出兵直接幫助法蘭西,扛著這一波攻擊。可是……”

保康自言自語一般,總感覺自己忽視了哪一方面,腦袋裏不停地思考。哥哥弟弟聽懂了,也聽暈了。

原來這就是保康弟弟/哥哥說的,沙俄是這次歐洲戰事停戰的一個契機。

只是這個契機,關系到大清利益,保康弟弟/哥哥提前和汗阿瑪說了,就造成這番“兩難”的局面。

保康沉浸在他的思考裏,恨不得能有個通訊什麽的,和他汗阿瑪面對面溝通一下。

保康這裏犯愁,豈不知此時的大清京城,皇上看著他熊兒子的來信,對比前線傳來的情報,同樣眉頭緊皺。

皇上明白熊兒子的意思,熊兒子堅持認為,一個停止戰爭和平發展的歐洲對大清更為有利。但是停戰的契機之一,沙俄這一方面,這又關系到大清的利益,所以要想辦法平衡。

簡單幫助一下瑞典?這個分寸很難把握。

歷來邦國外交都是“遠交近攻”。沙俄是處在歐亞之間的國家,沒有沙俄就會直接是瑞典。所以瑞典也不能擴張太大,大到吞並沙俄。

既要幫助瑞典保住波羅的海出海口,又不能讓瑞典壯大?皇上沉思片刻,猶豫不決。

其實按照皇上的想法,當然還是希望整個歐洲一起打個十年八年的,大清再扔幾塊磚頭過去……可是皇上惦記熊兒子,東西方這要沒有和平,最後不還是要他熊兒子去操心?

皇上再看看這封信的日期,去年六月份寄來的。這都七個月他才收到——皇上眼圈一紅,到底是下了決心。

“傳——胤禩、胤禟。”

“嗻。”

這頭皇上做了決定;那頭保康自然不知道,他汗阿瑪居然派胤禩、胤禟領著幾個弟弟北上,跟著大臣們學習處理沙俄、瑞典這些邊境關系。

保康琢磨三天三夜,跟魔怔一樣,終於琢磨出來道道。

對於英吉利來說,英吉利處在歐洲邊緣位置,遊離於歐洲之外,一個分裂的,平衡的歐洲,最符合英吉利的利益。這其中,不管是法蘭西,還是奧地利,都不能太強盛,但也不能太弱。

對於法蘭西來說,路易國王老了,他在人生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裏,不惜一切爭取到西班牙王位,給法蘭西拉住一個“打折骨頭連著筋”的歐洲同盟國,哪怕掏空法蘭西的家底子,也值得。

對於奧地利來說,奧地利自然想要稱霸東歐和南歐,但是奧地利一旦暴露出來野心,就要面對英吉利聯合其他國家的打壓,而且奧地利還有一個死對頭,奧斯曼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