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3/4頁)

胤禛呆愣。

過了好一會兒,才不甘心地回了一句:“……胤禛明白了。”

在他的眼裏,不管是誰,不分男女,都是大清子民,都在勤勤懇懇地做事,養家,納稅。可是在原來的賬房先生眼裏,這些女子,不光拿走原本屬於他們的職位和薪水,還破壞他們的名聲,他們如何能忍?

保康發現他明白了,心生小小的感嘆:“萬事萬物,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我們開作坊,大力生產玻璃。

不光是吸收很多無業之人來做工,好的一方面。還引來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抗議,引來很多打鐵、木工們的抗議。不好的一方面。”

胤禛試著推理:“因為用玻璃器具的人多了,用鐵器和木器的人就少了?平時那些走街串巷的補鍋補碗匠人的收入也少了。”

“對。”

“佛羅倫薩那邊,本來一家壟斷玻璃技藝,路易十四國王研究出來後也是作為貴族專用,價格奇貴。我們大量生產,還開放給老百姓使用,價格實惠,他們的利潤低了,就和我們抗議。”

“對。”

“……那,那些補鍋補碗匠人,可以去作坊做工嗎?那些木匠和鐵匠也是。如果他們的技藝不是非常好,可以不必死守原來的活計。”

“當然可以。但,這裏有一個陣痛。他們習慣原來的活計,你要他們去做另外一個,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活計,一般人都會拒絕。不是老話說‘做熟不做生’?更何況,這是搶走他們原有活計的‘生’?”

“……胤禛明白了,保康哥哥。”

改革中的大清國,不適應的人,是大清國的每一個人;關系到的人,也是大清國的每一個人。

從一個普通的匠人,到學院裏的一個學生,前途無量;從一個普通的木匠,作坊裏面對大機器的一個小工,或者死守自家小鋪子。大變革中,有人適應了,鯉魚化龍;有人不適應,隨波逐流;還有人拒絕變化。

“胤禛不怕。”胤禛清秀的眉眼裏透著堅毅,“之前汗阿瑪就擔心說怕阻力太大,怕改革進行不下去。就和那前朝的張居正改革一樣。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胤禛不畏懼任何阻力。”

保康眼睛一亮:“保康哥哥相信胤禛,胤禛加油。”

“嗯!”

胤禛重重點頭,他一定不怕。

胤禛和他的保康哥哥好似有說不完的話。來到樂福堂,坐到溫暖如春的暖閣裏,長達一個時辰的交談中,一直到最後,他才想起自己需要告訴保康哥哥的事兒。

“胤禛在江南和沿海,確實找到幾家女子不裹腳的漢家人,應該說不是漢家人,當地原住人叫他們客家人。”

“原本是唐末時期,五代十國亂世時期南渡的一波人,或許更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渡的一波人。他們中,有的人家接受了女子裹腳的習俗,有的還堅持他們曾經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

保康微笑點頭:“裹足乃是北宋時期露頭,南宋時期開始從上到下流傳開來。客家人,有這麽一番淵源,不裹足很正常。那福建黃家估計就是。”

“他們既然是流亡之民。那麽他們只信奉家族的力量,對後來的朝廷和朝代沒有認同感也就不足為怪了。”

胤禛聽他保康哥哥這麽說,也是皺眉。

“他們的宗族制度,確實非常完善,族人也相當團結,當地官府都不好插手他們的宗族事務。他們對前朝沒有多大的感情,對我們大清也是。”

“其中還有一支,乃是當年元兵南下,扶宋帝流亡的將士們的後人。”

保康微微笑:“還記得保康哥哥說過的話嗎?順其自然,不要強求。既然不合適,那就罷了。”

胤禛眉毛擰緊,跟兩條鐵絲一般:“八旗裏也有漢家人,為何不可以?”

“那怎麽可以?就算不是吳三桂那樣的人家,那也是投降大清的第一批人。”

胤禛:“……”

好吧,他也覺得,這,不大合適。

“那……今年夏天承德避暑,保康哥哥去嗎?上次那些蒙古王公都帶女兒去了,都說,想要你去看看。這兩年京城女學多了很多蒙古格格,這也是一個原因。”

胤禛說著說著,小八卦地笑出來。阿彌陀佛。保康哥哥長得太好,漢軍旗的姑娘們還有一些顧慮他的佛門子弟身份,可是滿蒙姑娘因為他的佛門弟子身份更激動,更喜歡。

“胤禛還聽說,女學院裏的滿蒙姑娘們分成好幾夥,還有幾次打了起來,都說要做保康哥哥的福晉。”

保康:“……”

好可愛的小姑娘們。

“阿彌陀佛。保康哥哥心裏甚為高興。”

眉眼笑意盎然,滿心的歡喜和快樂,看得胤禛忍不住,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大。

世人的謙虛、矜持,到了保康哥哥的身上,總是有一種“質”的變化,變得歡喜,變得開懷。熄燈時間快到了,胤禛大步回去自己的東三所準備休息,通體舒暢,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