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4/4頁)

鴻德格和潘雲一起“嘿嘿嘿”;快樂大師擡手打一個佛號,聲音小得意;師祖對於他們的鬧騰也是笑,最後阿靈阿本人也忍不住笑出來。

脫去鬥笠和蓑衣雨鞋放好,坐進馬車裏,隨著快樂大師一聲“出發紫荊關嘍”的歡呼,駿馬嘶鳴,朝“畿南第一雄關”紫荊關而來。

位於易縣城西北方向一百裏處的紫荊嶺上,建在依山傍水,兩峰對峙的廣闊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內長城上一處重要關隘,也是和居庸關、倒馬關並稱的“內三關”之一。

還是進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太行八徑”的第七徑的“蒲陰徑”。

容若老師特盡職和他們介紹:“關城東為萬仞山,你們看,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看像不像一頭牛?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

“這就是‘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壯麗雄偉,屹然為畿輔保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保康在三舅舅的懷裏,聽著天地萬物呼吸的聲音,聽著雨絲的聲音,聽著容若老師、石溪道人、小舅舅他們都略低沉的聲音,眼睛望著眼前的紫荊關,好似不夠使喚,永遠也看不夠。

“始建於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築,稱上谷關,宋、金時名金坡關,後因山上多紫荊樹易名紫荊關。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

“明成祖遷都後,大興土木。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遊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一百多次。金貞佑元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明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後,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京城。”

“……”

“……”

師祖眼望面前的紫荊關沉默,鴻德格聽到石溪道人說起金貞佑元年的戰事,也沉默,潘雲雙手握成拳,也沉默。

鄭重地拜拜關前的廟宇,和廟裏的和尚們念一遍經文;沉默地穿過棋盤一樣的營地,崎嶇的十八盤盤道露出一角。

十八盤關路,由底升巔,崎嶇若羊腸之險,東倚於巖旁,後天之畔,西臨乎洞壑,蟠地之絕崖……南城兩都,北極邊陲,遷客騷人多遊於此……既是關內關外聯系的必經之路,又是關內關外戰事的集中地。

保康被三舅舅抱著踏上十八盤,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路過南天門的“畿輔第一雄關”石匾,仔細觀摩後對著門外西坡上的一個,“天子閱武處”的碑碣,大為驚訝。

“師祖,這字體,是‘縣令’的字體?”這確實是“縣令”的字體,保康絕對不會看錯。